日前,负责编纂北京交通“十二五”规划的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请来五位最高级别的专家,为本市交通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专家们提出的单位禁向私家车提供免费车位等建议,在市民中引起极大反响。
北京出现“惊天大堵”,于是请了专家们为该市交通未来出谋划策,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表明了北京市广开言路以“治堵”的决心。但是,依笔者之见,专家们出的“禁向私车免费提供车位”、“高峰期进城收拥堵费”以及“控制汽车消费”等建议有待商榷。
的确,以私家车为主的机动车数量越来越多是北京出现“惊天大堵”的重要原因。据数据统计,2003年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而七八年之后的今天,机动车保有量翻了一番,已突破450万。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提出“限制私家车”建议自有其道理。
然而,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以私家车为主的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而在于公共轨道交通体系建设的落后和城市功能布局的不合理。纽约、东京等国际大城市的车辆保有量早就超过了800万辆,可人家的交通状况却没北京这么堵,这值得我们思考。
其实,治理北京交通拥堵的根本之路,大家都比较明白,比如大力发展以公交优先的交通体系,比如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使之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型,以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然而,要从根本上“治堵”并非一件易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
比如,最近《北京晚报》的一条消息:《2000亿元投向京西》,在北京西部地区将形成“一核、两区、三带”的产业发展空间新格局;再加之以前关于CBD东扩、金融街西扩等消息,我们感觉北京新增加的城市功能依然聚集在城市中心区,北京城还要继续“摊大饼”。改变过去既有的发展模式并非一件易事。
由此也可以大概理解专家们为何给北京市提这些老生常谈的“馊主意”了。征收拥堵费,禁向私车免费提供车位,控制汽车消费,这些主意实施起来多容易啊,一纸文件而已,不仅实施起来容易,也不得罪人,甚至还能给有关部门带来财政收入。
然而,这些针对私家车的“馊主意”依然还是“堵”的解决问题思路,注定不会给北京“治堵”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只有我们以“疏”的思路来考虑问题,切实下大决心推进公共轨道交通建设,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才是摘掉北京“堵城”帽子的根本方向。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