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紫金矿业污染泄漏事件”岂能不了了之?

2010年08月04日 08: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子房先生
    目前距离紫金矿业污染泄漏已经一个月了。一个月来,紫金矿业与媒体和公众玩起了捉迷藏,在最近半个月紫金矿业相关的消息里,除了被拿下的相关责任人级别越来越高之外,基本上不涉及实质内容,包括对环境整治的花费和对受损民众的赔偿等。(8月3日  《北京晨报》)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我们还在看墨西哥湾漏油热闹的时候,相似的事情也在我们身边发生。7月3日,福建省紫金矿业下属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突发渗漏环保事故,大量酸性废水外渗,9100立方米的污水流入汀江,造成汀江流域出现大量死鱼,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

    冷眼看紫金矿业污染泄漏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处理方式,我们也觉得似曾相识。从一开始的有意瞒报,到相关企业领导宣称污染物“无毒”,事件属于“天灾”,再到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后,几位事故责任人“浮出水面”,从始至终紫金矿业唯一的想法就是推卸责任。一个月内,社会大众既没有听到紫金矿业高层的诚恳致歉,也没有看到企业公布对环境整治的花费和对受损民众的赔偿。

    正如有评论指出,比起英国石油公司(BP),紫金矿业真是“幸福”得令人发指。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后,BP公司不仅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谴责,并花费了200亿美元建立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赔偿基金,而且公司股价持续下跌,掌门人黯然下台,甚至传出公司要被中石油收购的消息。而紫金矿业的股票不降反生,让人惊愕。

    同样造成的环境危机,BP遭受严厉制裁,紫金矿业却依然逍遥自在。一方面,这跟我国法律针对企业环境污染的处罚,往往显得过于“温柔”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在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灾难总是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每每叫喊着“一查到底”,却一查就杳无音信了。

    另一方面,紫金矿业这样的上市企业缺乏对社会的信托责任。虽然,这个企业以“矿业立企,报国惠民”为宗旨,曾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最诚信企业”、获得了无数荣誉,但企业面对危机时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瞒报消息,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找各种理由推卸责任;默不作声,期待问题不了了之。试问,这样的企业谈何“报国惠民”?

    也许有人认为,紫金矿业是当地的缴税大户,应当从轻处理。但如果不给紫金矿业以“切肤之痛”,其他像紫金矿业的企业就不会感同深受,老百姓、投资者的利益就不能得到保障。瞒报、推诿、沉默为的是不了了之,如果我们掩耳盗铃、讳疾忌医,那么此类问题永远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责任编辑:侯彦方)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