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2010年04月27日 06: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深白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陈泽峰在此间提出,2015和2020年中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将达1.79亿吨和2.1亿吨。在中国人多地少、能源紧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垃圾焚烧发电,是符合国情最明智的选择。(中国新闻网)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垃圾围城”的困境是不得不面临的一种现实。面对年产上亿吨的垃圾,我们该如何处置?对这一课题,无论是学者还是公众都有诸多争论。

    从现有技术来看,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卫生填埋、生物堆肥和焚烧发电三种方式。而公众对于垃圾焚烧的意见最大。这一点从广东番禹垃圾焚烧项目事件中就可窥见一斑。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上马垃圾焚烧项目,投资数额、投资规模都是空前的,而民意焦虑却是在逐年增长,以至于在广东番禹达到顶峰。除了公共决策需要公众参与之外,番禺事件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垃圾到底烧还是不烧?

    专家们只说,垃圾应该焚烧,必须焚烧,却没有给予公众足够的理由,譬如垃圾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公众需要一个真相。从现有资料来看,垃圾焚烧的“历史”并非清白。美国从1995年开始停止了垃圾发电项目的建设,并把建成的厂逐步关掉;2007年,欧盟立法者一致否决了欧盟委员会企图将垃圾焚烧划分为‘能源再生’产业的决定,欧盟立法者规定,到2020年,欧盟国家50%的生活垃圾和70%的建筑垃圾都应该得到回收再利用,而不是填埋和焚烧;1992年,加拿大安大略省通过了焚烧炉使用的禁令;日本到2000年7月已有4600座垃圾焚烧设施被停止使用。”

    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垃圾焚烧项目在各地兴建,是真正考虑到了民众感受,还是有其他因素推动?有一个事实无法忽略,“未来几年,中国垃圾处理带来的利润或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巨大商机使得全球废品和垃圾处理公司纷纷来华‘抢垃圾’。”外资大举入侵国内垃圾处理业,地方政府当然是很欣喜地照单全收。对于地方政府和国外资本来说,这是一种双赢,然而项目上马背后的技术论证、民意调查都跟上了吗?在发达国家遭到诟病的垃圾发电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是又一个落后产能在中国淘金的例证。裹挟着利益而来的国外垃圾发电公司,往往是置公众利益于不顾。

    而事实证明,垃圾焚烧也并非是唯一选择。即使是西欧的垃圾焚烧发电,也是建立在垃圾高度分类和回收处理的基础之上的。高度的分类和回收处理将不宜焚烧处理的垃圾已事先剔除,焚烧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因此也大大降低。而这个前提,在当下中国,恐怕无法具备。没有做到高度的垃圾分拣,就大干快上焚烧发电,效果恰恰适得其反,不但不环保,反而埋下更多环境污染隐患。

    建立垃圾焚烧电厂在短期内可获得巨大经济利益,而兴建垃圾分拣中心、向市民普及垃圾分回收基本知识等举措不但见效时间慢长,也没有诱人的产业利益驱动。二者相比较,“孰优孰劣”即见分晓。但是垃圾处理关系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蹴而就的焚烧发电显然太过草率和仓促。

    对于垃圾焚烧,公众需要的是明确清晰的答案。任何项目决策都有利弊两方面,我们无意妖魔化垃圾焚烧发电,但还原事情背后的真实是必要的。无论是垃圾焚烧还是填埋,真正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才是人们所期望的。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