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2012年01月26日 06:52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祁述裕,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琳,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

    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祁述裕1,刘琳2

    (1.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2.河北行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要]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生产方式三次革命。在现代科技推动下,当代文化形态发生了四个深刻变化,形成了新兴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格局。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搞活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到搞活公有制文化经济;打破国有和民营藩篱,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完善文化内容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制度创新。

    [关键词]

    《决定》;科技;文化产业;文化体制

    [中图分类号]C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11)06-0064-04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文化生产与科技进步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进步带来文化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创造出来的巨大效益又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文化产业正是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不断发展。

    一、文化生产与科技进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科技进步带来文化生产方式深刻变化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进步,给文化生产方式带来了堪称革命性的变化。

    第一次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图书生产成为产业。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图书生产和交易。当时,专门有人负责抄书、卖书,还有专门卖书的店面。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也都有特定的称呼。但当时由于都是人工刻录,书籍生产十分不易。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图书印制的速度极大提升,并逐步成为一个产业。宋代以后,藏书楼开始大量出现,图书印刷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明清小说的繁荣。欧洲也同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后400年,即公元1451年,德国人谷登堡也发明了活字印刷,由此带来欧洲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在谷登堡发明活字印刷之前,整个欧洲只有3万本书。谷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50年的1500年,欧洲已经有900万本书,1100家印刷厂遍及200多座城市。[2]由此可见,印刷技术的发明对文化产品生产影响之大。反过来,图书出版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印刷业的不断改进。活字印刷在中国就经过了雕版、木版、泥版印刷等不断改进的过程。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后,为适应报纸的印刷,后来又发明了滚筒印刷。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图书报刊业的极大需求,又发明了激光照排技术。500多年来,图书出版与印刷技术互相促进,图书出版业也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第二次是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视听产品,是指满足人们视觉和听觉艺术享受的产品,包括音乐产业,电影产业,无线电广播业、电视业等。电子技术发明以前,音乐、舞蹈、戏剧等视听艺术一个突出特点是不可重复性。中国古代有很多戏曲大师,我们今天只知其名,却无法欣赏其演技。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改变了这种状况。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于是,音乐开始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电影业开始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1901年,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无线电广播业开始兴起。1941年,美国发明了黑白电视;20世纪50年代发明了彩色电视;20世纪60年代,通信卫星的出现,电视的传播速度更快了。广播传输的是声音,电视既传输声音,也传输图像,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从文化生产角度看,文化生产的第二次革命比第一次革命对公众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产业规模也更大。

    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对文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成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人类又一次进入新的文化业态层出不穷的时代。当代社会,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新技术和新经济的代表。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创造了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聊天室、博客、播客、微博等。许多新型的快速崛起的网络企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引领潮流的企业,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

    数字技术则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表现方式。美国学者葛洛蒂曾指出:“数字化时代就是一切信息活动都可能通过产业的方式来处理、发送和接受”。[3]从文化生产角度看,数字技术的价值和意义,一是给视觉娱乐影像制作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二是在数字技术整合下,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实现了相互连接,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相互转换。媒体的汇流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媒体产业的突出特点。

    (二)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带来文化形态深刻变化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创造了各种新媒体,促进了文化生产方式升级,使当代文化形态发生了以下四个深刻变化:

    其一,文化内容生产与文化传播渠道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现代科技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以电视为例,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使电视频道由原来的几个、几十个,增加到几百个。以前,频道是稀缺资源,现在内容生产跟不上频道快速增加,频道变得过剩,文化内容生产滞后的情况十分突出。再如,在纸质媒体时代,由于印刷成本比较高,发表一篇小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而网络平台能够为各种文学作品提供几乎无限的发表空间。

    其二,文化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出现了两极化趋势,一方面,由于不同媒体的相互融合,不同生产方式的相互嫁接,加上全球文化市场的形成,使文化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文化企业体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巨型文化企业;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类型文化生产关联度增加,延长了产业链,极大地刺激了文化服务业的需求,带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

    其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以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界限清晰。随着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出现,生产与消费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在很多情况下,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短信、博客、微博就是把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融为一体的一种社交媒体。

    其四,文化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文化管理由原来侧重分业管理转为综合管理。在现代科技推动下,各种文化产品生产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包括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越来越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文化管理体制要适应文化产品生产相互融合的需要,由原来注重分业管理,转为综合管理。

    二、在科技进步推动下,形成新兴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科技进步改变了我国文化生态,也改变了文化生产格局。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出现了新兴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三大文化业态。

    (一)新兴文化产业

    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相结合形成的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发挥新兴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带动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新的文化产业业态不断涌现;二是促进文化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新兴文化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以鼓励各类新媒体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四是鼓励新兴文化产业与现代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带动现代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升级。特别是大力推动三网融合,以技术进步推动体制创新。

    (二)传统文化产业

    这里,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纸质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等。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产业特别是纸质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市场份额将不断减少,市场空间受到挤压。传统文化产业市场空间萎缩是一种世界性现象。以美国报业为例。自2004年以来,美国报业持续走下坡路。其广告收入由2006年的493亿美元,下滑至2008年的380亿美元,两年来下跌了23%。不仅美国,2008-2009年世界主要媒体广告额除互联网之外,其他媒体均呈现下滑态势。见表1。

    表12008-2009全球主要媒体广告额[4](略)

     资料来源:欧洲IDATE顾问公司报告

    我国传统文化产业也出现了萎缩的势头。以书店为例。近三年来,我国民营书店倒闭数量逾万家。网络书店销售的红火无疑是主因。我国传统文化产业要遏制发展颓势,一是要搞活体制机制;二是引入社会力量,调整所有制结构,改变国有文化单位独家享有媒体资源的局面,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三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的融合,如纸质图书向数字图书的转化;四是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按照市场规则,兼并和联合。

    (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包括工艺美术品业、传统节庆业、地方特色演艺业、文化旅游业等。我国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多样,具有极大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一提的是,工艺美术品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同时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工艺美术品业为例,预计到2015年,我国工艺品美术业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5万亿元,年均增长2%。规模以上企业职工数达到150万人,农村加工队伍达到2000万人,投放农村加工费达到1600亿元。[5]大力扶持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在资金、市场培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二是增加创意和设计,促进产品升级;三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四是引导和鼓励消费。

    三、科技进步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科技进步所引发的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对我国现有的文化体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冲击。文化体制总是适应文化生产方式的要求建立的。科技进步等带来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03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成绩很大,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除完成既定目标之外,应重点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应从搞活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到搞活公有制文化经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总体上是夕阳产业。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以后,一些文化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但更多文化企业将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需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允许社会力量参与收购和兼并。包括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等。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

    第二,应打破国有和民营藩篱,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决定》指出:“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6]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并不是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专责。就是说,政府的责任不是自己直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不是仅仅扶持国有文化单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是要通过购买服务,鼓励各种类型文化企业,努力为公众提供价廉物美的公共产品。

    第三,完善文化内容管理体制和机制。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图书、报刊、影视剧等各类文化产品,数量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少。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崇尚包容,鼓励多元文化共存,为激发文化创造力培育适宜的环境。二是依法管理文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实行文化艺术消费的分级管理,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文化消费者,制定相应的文化内容管理标准,明确底线。四是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五是坚持正确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四,推动制度创新。一是完善支持文化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改变目前文化产品税赋过高问题;二是完善社会捐赠制度,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三是引入营利与非营利组织概念,弥补目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与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两份法的缺陷;四是试行行政法人制度(事业法人),探索更好激发公益性事业单位活力的途径;五是引入“一臂之距”理念,做到行政决策与资金管理相分离。

    第五,进一步转变党委和政府职能。做到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由管微观转为管宏观,由行政管理为主,转为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市场、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艺术素质上来。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4-25.

    [2][美]葛洛蒂[中]张国志.未来生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261.

    [3][美]葛洛蒂[中]张国志.数字化世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3.

    [4]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28.

    [5]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十二五”展望[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224-225.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