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路径选择

2011年04月07日 07:4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赵锡军
    今年中国两会期间,一份关于证券市场加快推出国际板的提案引发强烈关注,也使这一近年来被资本市场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再度成为国内外热议的焦点。这一现象的实质是,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出现质的跃升后,多方人士对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发展高度期许。

    回顾历史,中国资本市场走了一条以引进国际资本为主线的渐进式开放之路。最先发端于外商直接投资(FD I)和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中长期信贷,随后是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股票市场的国际化。股票市场的国际化经历了B股发行、海外上市、外资参股等开放历程,2002年Q FII机制的启动使得投资开放步伐加快,2006年Q D II机制启动及不断出现的海外购并、2007年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等举措,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资本流入为主的开放模式,开始拓展资本流出渠道。

    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相配套,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也作了相应调整。随着资本市场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开放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开始吸引国外资金的持续流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还吸引了大批著名的境外金融机构通过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投资参股的形式,参与中国资本市场业务,使得资本市场的服务性开放程度也在增加。未来国际板的设立,则有望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另一特征,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开放,与人民币自由兑换和汇率制度改革相互促进。一方面,资本市场开放要求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通过对资本流动管制的不断放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配套改革,会促进资本市场的更快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又为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和汇率改革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环境,是实现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资本项下)是核心和关键的一步。今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路径选择,也必须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资本项下)同步推进。

    各国取消资本管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步骤各有不同,大多采取渐进的、审慎的步骤。对各国的研究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可取的排序是:先放开长期资本,再放开短期资本;在长期资本范围内,先放开直接投资,再放开证券投资;在证券投资范围内,先放开债券投资,再放开股票投资;先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再放开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管制;在所有形式的资本流动中,先放开资本流入,再放开资本流出。

    中国大体上也应按照这个步骤来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已经放松或部分放松管制的资本项目就有20至30项,剩下的主要是部分项目的逐步探索开放问题。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接下来可以考虑以下步骤:在资金流入方面,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可逐步适当放宽外国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逐步放松境内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融资的限制等。在资本输出方面,应放松对境内居民机构海外直接投资的管制,对境内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的放松要谨慎有序;适当允许境内金融机构向非居民融资;谨慎对待非居民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筹资。

    应当看到,发展中国家由于货币的先天不足,容易导致货币错配现象和因害怕汇率浮动而出现回归固定汇率现象,这种因货币的先天缺失,使金融体系更加脆弱,也更容易受到冲击。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在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与人民币自由兑换同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会增强在资本开放过程中的抵御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从其他国家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的历史来看,渐进式资本市场开放的主要特征,是政府负责开放方案的总体设计并自始至终主导这一开放的进程。因此,在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中,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制订实施计划和应对方案,严密监控进程和实时调节措施,将有利于降低开放过程中风险和减小冲击。

    当然,中国各个监管部门如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国家外管局等应相互协调、共同监管、有效衔接和有机互动,以避免因互相推诿、各自为政而产生漏洞和延误改革进程,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可璐)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