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顺差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利益格局

2011年02月18日 13:4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商务部副部长 蒋耀平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入世十周年。新时期如何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客观分析贸易顺差结构,剖析顺差利益格局,对准确把握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努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争取更大的国家利益具有现实的意义。

  顺差大不等于利润大

  中国的贸易顺差随着对外开放和入世在逐年增加,在2008年到达高点,2009年出现下降,2010年保持在略有减少的水平。

  从贸易结构里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加工贸易的顺差基本上以进料加工为主。进料加工占贸易顺差的96%,这体现了我国的配套能力在增加。所以,加工贸易两头在外,进料加工出口增值在逐步提高。 从企业构成情况来看,加工贸易主要是外资企业顺差。从2000年—2009年,外资企业占顺差比重从64%提升到84%。

  我们对香港地区、美国、欧盟主要是顺差,而且顺差比较大;对日本基本平衡,对东盟、台湾地区和韩国是逆差。

  就美国对亚洲的整体逆差比重来看,从2000年—2009年基本上保持平衡。中国在顺差里的比重从2000年的19%,提高到去年的45%。但是,日、韩、东盟、台湾地区的比重在下降,下降的比重正好是我们上升的比重部分。

  美国对亚洲板块的顺逆差结构,体现了全球经济化以后产业转移的逆差和顺差是结构性的变化。所以,美国对亚洲板块基本保持平衡,只不过由于产业的转移形成了顺逆差的变动,把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顺差移到了中国大陆地区。

  我们知道,我国的贸易顺差94%来自于机电产品,且来自机电产品中的电脑,比例占到50%。我国是笔记本电脑的组装中心,全球95%的笔记本电脑在国内组装制造。笔记本电脑是加工贸易第一大出口产品,也就是说顺差的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于笔记本电脑。

  从近10年来笔记本电脑在加工贸易中的出口额来看,2000年的时候,到中国进行加工的笔记本电脑加工额不到2亿美元,2009年遇到了金融危机,笔记本电脑的产量和出口额不降反升,从2008年的655亿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666亿美元,2010年10月份达到了758亿美元。这100亿~200亿美元的差额,是我们加工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笔记本电脑是IT业全球化很重要的代表。从价值链的分布情况看,通过相关企业的年报,可以清楚地看到,核心的元器件部分利润率相当高,都在50%~80%,代工企业的利润率在5%~10%,品牌企业在10%~20%。有品牌不一定赚钱,有了核心技术才赚钱,所以真正赚钱的是核心零部件的厂家。所以,贸易结构在全球化的调整下,并不是谁的顺差大,谁的获利就大。

  调整人民币汇率,对减少中美顺差十分有限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加工贸易顺差产品的实质是外资产业转移的结果。我国凭借要素禀赋优势及政策、服务优势吸引了跨国公司及其配套产业的转移,由此造成的跨国公司产业内贸易顺差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

  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两国的贸易顺差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的利益格局。加工贸易的顺差产生在中国,而利益在全球分享。美国凭借技术、标准和软件的垄断,占据价值链的制高点,在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占住了利润。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将顺差转移到中国大陆地区后,也获得了利益。中国只是在组装、加工环节获得了利益。

  第三,中美顺差是多国经济投资关系的综合体现,调整人民币汇率,对减少中美顺差十分有限。从2005年—2008年情况来看,加工贸易基本上顺差结构变化不大。中美贸易顺差的80%是在产业内跨国公司内完成,受人民币汇率影响较小。所以,人民币汇率的顺差特别是中美之间的顺差没有完全对应的联系。

  第四,顺差也为中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国民福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顺差实际是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国内生产要素投入之和。我们在制造的环节就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加工贸易企业大概有12万多家,解决就业大概4000万人。在解决就业,包括配套产业的获利方面,中国赢得了应得的利益。

  第五,加工贸易政策,现阶段仍然是我国必然的选择。因为我国在国际分工的现有地位,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决定的,是不可逾越的,必须经过相当时间的储备和积累,才可能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从某个角度来说,城镇化以后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这部分人的就业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工贸易则为这部分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整个配套产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稳定有关对外政策。

  第六,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取决于整个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不是单个企业,不是单一产品,也不仅仅是外贸环节的问题,关键是产业的整体水平,要通过自主创新,发展关键和核心零部件的核心制造业,发展核心的专业、标准,在保持中国制造优势的同时,形成中国创造的优势。

  第七,产业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中国企业完全有可能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产业格局调整,新产品出现的时候,有准备的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进入核心工业链,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转型升级是产业体系的专业升级。

  第八,从加工贸易的企业来看,尤其是代工型的加工贸易企业是很难转移的,不能简单地变成一般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必然采取全球配置资源生产方式,全球采购,零部件在外、市场在外,所以我们在转型升级里面,关键是怎样吸引他们把品牌商带过来,把结转业务带过来,把总部带过来,把高端的研发机构、模块代工吸引过来,从而慢慢地培育我们的产业链。

  在稳定中完善政策

  在新的时期,要保持加工贸易的总体稳定。因为加工贸易政策核心就是保税,实质是吸引外资。所以,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举措,也是不出国门的“走出去”,对保持稳定有重大意义。

  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预见性,避免大的波动,在稳定中完善政策。

  二是要积极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出台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鼓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稳步推动向中西部转移,鼓励增量向特殊监管区域集中。

  三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尤其发展核心的零部件制造技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外贸结构调整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与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直接相关,如果在核心技术领域我们没有话语权,调结构也就是一句空话。

  四是要大力实施标准战略。要将标准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标准方面有所投入,有所发展,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积极探讨加工贸易转内销的政策措施。今后在稳定和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要重视进口的战略意义,促进国际收支在更高水平上的基本平衡。顺差不是减出口来保顺差,而是通过扩大进口把顺差平衡。所以,要积极研究探讨对加工贸易特定差别的出口转内销专项政策。

  六是要增信释疑。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增信释疑,使我国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取得更大的利益。

  七是开展贸易统计方式调整的研究。全球化时代,现行的统计方法已不能如实反映利益格局,我们要借鉴美国经常账户下基于所有权的补充统计体系,克服现行以“物品跨境”为统计原则和“报关登记”数据为标准的贸易统计体系。坚持反映国际分工全球化的客观现实和利益关系,这样才可以真正体现出国际贸易的利益关系。

  (本刊记者宋雪莲据蒋耀平在第二届中国开放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胡可璐)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