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需要“跨界”发展

2010年11月02日 07:17   来源:人民日报   高宏存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将提升我国经济质量和水平,改变目前经济发展的落后模式和方式。但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重点必须作出适当调整,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文化产业发展“边界”的突围,力促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同文化产业门类之间的渗透交叉,突破行政疆域限制壁垒,从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迎接“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繁荣。

    融合不同行业  延伸产业链条

    文化产业虽然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心城市和部分发达省份,已经成长为战略支柱产业。但从国家产业战略格局整体而言,还处于发展成长阶段,仍是需要大力培植扶助的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要强化引导,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实现产业文化化,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的品格和质量。

    首先,要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融合,增加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品的精神文化价值,发挥文化产业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带动提升作用,提高中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发掘传统产业中的文化因素,创造跨界性新生产业,比如观光农业、工业旅游等。特别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为传统产业升级增值,为制造业产品的外观造型、包装设计、形式构造、品牌咨询等提供艺术设计性的应用服务,由此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彻底改变“纽扣现象”。

    其次,要强化文化产业与传统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商贸、通信、会展、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内容和服务创新能够给第一产业带来吸引力和崭新的体验,增加产值,拉伸产品线,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空间。作为内容产业的文化产业也要跟上“三网融合”的步伐,让文化内容成为推动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业态发展的体验对象和服务内容。

    此外,要注重文化行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延伸产业链条,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化。金融危机曾经对劳动密集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冲击较大,为内容服务的文化产业门类,如广告、出版产业低端、会展等产业,也受到较大影响。而内容主导型文化产业受危机影响最小,如电影、互联网、动漫游戏等内容行业在2009年呈现逆势上扬的“全线飘红”局面。动漫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票房超过1亿元,在整个收入结构中票房和播出收入只占30%,70%来自衍生产品的授权,创意产业带来的增值效应非常明显,产业文化化得到了市场认可和完美演绎。文化产业实践生动演绎了文化的价值提升和增值效应,文化赋予产品制造业巨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和文化品牌效益,也由此铸造了产品的竞争力。

    因此,为了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中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政府要支持企业加大创意设计投入,建立专业化的文化创意设计机构,促进艺术设计在纺织、轻工、包装、服装等制造业中融入文化元素,鼓励扩大创意设计向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生产设计延伸,推动文化创意衍生品生产。同时,要引导资助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技艺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转移农村人口,推动文化产业融入新农村建设。

    调整自身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文化产业必须更加注重内生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实现文化产业从内部结构到产品形态、组织形式的调整和优化,模糊不同文化产业的边界,实现融合创新。

    首先,要推动集约化经营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应实现从规模化、数量扩张到集约化、品质发展的转化,改变散、小、乱现象。因此,要鼓励跨地区、跨行业、不同类型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实现骨干文化企业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引导产业集聚,形成完备的产业集群,培育专业化文化服务企业,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城市和地区。特别是对资源优势突出的西部民族地区,要努力形成文化旅游、民族演艺和民族工艺品生产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特色文化产业集镇,依托文化节庆平台,建设融文化旅游、商贸、文化体验、展演等的综合性文化景观,培育专业性的关联企业群。

    其次,要构建复合型产业链,实现文化创意和品牌的多形态开发,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虚拟技术,对文化产品创意进行多重开发,推动同一文化产品多形态类型的系列化开发。同时,依托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多平台、多渠道扩散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促进形成复合型、交叉性的文化产业类型。

    再者,遵照文化产业类型、行业门类、产品形态和服务方式,探索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多样化文化企业组织形式。对标准化、规模化的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采用集约化产业组织形式。对产业关联度密切的文化产业,采用合资合作、相互参股或收益分成等多种模式,鼓励文化专业公司与文化机构、私人创作者工作室,寻求分工合作,采用定向委托、“公司+个体生产者”等合同管理模式,实现产业或产品价值。在演艺业、文化娱乐业等领域实行弹性化企业组织方式,鼓励项目制等松散的文化合作模式。

    第四,针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技艺,在保护优先基础上,推进民族工艺产业化,实践环保低碳生态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理念,鼓励个性化生态文化产品生产。政府要采用资金扶持或产品补贴等形式,做好产业化孵化,搭建好营销平台。在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行业,更加注重中国文化元素和精神的融化,鼓励个性化生产服务,力促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实现生产化转化。

    此外,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增强文化原创能力,彻底改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缺少文化名品、文化名牌和服务名牌的窘境,要把培育民族文化品牌,作为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实现文化产品制造和规模经营的倍增价值。

    突破区域限制  推进协调联动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存在数量与质量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地区间不平衡。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区域之间的协调、分工、联动问题。

    首先,不同区域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地区文化资源特点,确立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加强区域产业布局,明确产业重点和优势行业。根据我国东中西部资源能力、开发潜力和经济布局,促进文化产业梯度发展、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东中部及优先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要重点支持具有技术、资本、人才优势的动漫、网络游戏、会展、网络文化、产品数字制作等产业,建设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同时引导中西部及限制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依托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本,发展民族演艺、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等产业,建立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区,促进文化产业资源保护和特色发展。

    其次,促进跨区域产业协作,推动区域间文化产业对接、联动和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在目前国家七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开展项目审批、市场准入、外资进入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试点,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发展实验区、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产业协作平台,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疆界,中小城市可以寻求文化产业发展融入中心城市的策略,借力地缘区位优势,推动文化产业跨区域转移、流动和聚集,壮大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要尽快建立区域性共同文化市场,促进跨区域人才、资金、劳动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此外,在可能的条件下,逐步推进两岸共同文化市场建设。建立共同文化市场有利于文化产业合作共赢,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扩大文化软实力。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为两岸文化产业协作发展确立了方向,推动文化产业差异化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