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委、市政府以富民惠民安民乐民为目标,不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从2004年的35亿元增加至2009年的102.8亿元,年平均增长24%,使全体市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8元。
着力加强医疗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城乡社保体系
东莞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市财政投资22.79亿元新建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四院一中心一卫校”工程。东莞还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到2009年底,全市共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55个,基本实现了550万参保人全覆盖,社区群众15分钟内就可以获得社区卫生服务。
东莞坚持不分企业性质、不分用工形式、不分市内市外户籍的“三不分”原则,一并将新莞人(东莞外来务工人员的代称)纳入市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目前,东莞已形成了一个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保体系,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到今年3月底,全市各项保险参保总人次达2160.36万。
构建普惠全民教育体系,繁荣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自2002年起,教育民生实事每年都被列入东莞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2003—2009年,东莞市、镇财政教育投入增长近3倍,年均增长19%,教育经费总投入达403.03亿元。东莞于2009年5月出台了《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和配套积分方案,建立起新莞子女接受教育的长效机制。东莞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形成了功能齐备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在镇村一级就已投入40多亿元,建设了以长安图书馆、塘厦展示馆、莞城图书馆及美术馆等为代表的村镇级文化设施。以建立“半小时体育生活圈”为目标,东莞不断丰富体育场地设施,镇街一级主要的大型全民健身广场、体育馆、体育中心就有21个,每个村(社区)配套有至少一个灯光篮球场,至少一条体育健身路径,实现体育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城乡就业创业,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为推动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充分就业,2006年以来,东莞每年安排10亿元实施“创业东莞”工程,全面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有效地推动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截至2009年底,共组织新莞人培训30万人次,完成培训鉴定21.3万人次。通过政府引导和资助培训,稳定了企业和员工,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人才保障。
东莞逐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东莞于2007年将城乡低保标准并轨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低保标准400元/人/月, 保障水平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东莞建立起低保标准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进行调整的自然增长机制,2011年1月1日将调整为440元/人/月。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目前,东莞正努力构筑内通外联、城乡一体、快速安全的现代化大交通网络,先后建成了“一环三纵四横”的高快速路网。全市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达到160多公里,实现10分钟上高(快)速路,初步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迅速拉开了城市框架,带动了经济发展。东莞努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先后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四清理”和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到2009年底,市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面积达1223.42公顷,绿地率为41%,绿化覆盖率达44%。东莞突出“交通优先、环境取胜、以绿为魂”的理念,通过大力改善和美化环境,打造了一个山水优美、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