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声音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对劳动者保护的底线!

2009年02月17日 08:4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取消最低工资标准侵害了劳动者利益

    中经网友:取消工人最低工资,在当前形势下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无疑是火上浇油,只会增加社会矛盾。

    中经网友:取消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利益是受到了保护,但打工者的利益由谁来维护?难道打工者只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吗?

    中经网友:为什么那么多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而返乡?为什么那么多中小企业倒闭?你们想过根本原因吗?

    中经网友:降低企业高管人员的工薪更好。第一,可以激发他们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勤奋工作以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第二,可以减少分配差距引发的不和谐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最有利。

    中经网友:现在老总们的工资谁说了算?他们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还不算有的人还有灰色收入,贫富差距已经够大了!

    中经网友:每个工人背后还有多少个家庭啊,你明白吗?让你到街上扫马路试试看,每月给你500元好不好?应该降工资的是你们!

    中经网友:最低工资标准是保护劳动者利益的重要手段,取消会造成很多企业老板或者说更多的黑心老板把工人当奴隶一样,想干就干,不干就拉倒!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以现在的广东省就业来说,其待遇与消费相对比的话,是比较低的,特别是深圳的消费太高了。现在企业都没有班加,有好多工人,一个月下来薪水所剩无几,可能说只是能养活自己而已。这样还不如回老家种田,自由自在还能吃饱!所以,不能以目前的金融危机、企业的经营不善,来剥夺我们工人的权益。

    中经网友:农民工怎么了?出苦力不给钱,你知道他们有多么辛苦吗?讨不到钱怎么去养家?我朋友就是在工地上做活的,虽然也是个小官。为挣那么点钱,他们都快累死了。什么“老板也是弱势群体”,你有没有头脑?你整天坐公交车上班吗?你和我们一样要为了一点钱去和商贩讨价还价吗?

    中经网友:劳动者在政府的强制政策下的工资都难得到保障,如果取消最低工资保障,无疑是给不法企业更好的借口。光有工作而不给工资,不利于社会稳定。

    中经网友:自从国家执行了最低工资标准,我们的工资才随着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现在我们的工资还是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我们都是打工一族。

    中经网友:卢光霖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中经网友:一针见血啊,代表人民利益就应该有一双火眼,以识真伪。

    中经网友:不管是取消还是不取消,总有一方受损。应该选受损较小的一方作为牺牲,以大众利益为主。

    中经网友:将劳动者的利益置之不顾,这个企业的寿命也没有几年了!没了最基本的“人”的地位,哪里有企业的大厦存在?唇已不存,齿能不寒?!短视的行为最终将导致企业的失败。如果提案的这些人是现在把持企业重权、决策企业前途的人,我不替劳动者担心,他们能再找到工作,但是这个企业很可能会在3、5年内完蛋!企业短视,根本看不到长远的计策,企业怎么可能去竞争、去发展呢?何况现在的形势严峻。不思进取就是死路一条!

    中经网友:我也觉得应该取消。我现在不是当官的,也不是打工的,我是最普通的人。我觉得企业也有难处,有没有最低工资有作用吗?我之前打了几年工,看到有的人根本没用心工作,老板来了就做几下,老板走了就“大闹天宫”。当然,这是计时工作,计件的工作勤劳的人就可以拿到最低工资的几倍,不勤劳的只有几百。难道不做事也要别人给你钱吗?现在做什么都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货,嫌工作低你可以不做的。

    中经网友:每个月给卢老总三百行不?

    中经网友:应该由市场说了算。

    中经网友:不要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制造矛盾,他们够可怜的了。

    中经网友:我看还可以提高一点工资,因为消费高了。

    中经网友: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对劳动者保护的底线。

    中经网友:国家不应该取消最低工资标准,可以降低一点。不能只顾企业,而不顾劳动者。

    中经网友:劳动者没有钱,拿什么去消费?多简单的问题!

    中经网友:让那些所谓的老总看看马克思的资本论。

    中经网友:我也是一个打工者,但我也觉得早就应该取消最低工资标准了。这个标准就像企业头上一把枷锁,限制了企业发展,增加了企业负担。企业用人是双向的,如果企业工资过于低,自然很难吸引员工,也得不到发展。这是很显而易见的道理,何须一些莫名其妙的法规来规定呢!

    中经网友:最低工资标准已经形成虚设。现实中,许多劳动者加班加点是没有报酬的,工资很低。

查看更多网评请进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