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应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2010年06月01日 08: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的居住提供健康且舒适的生态环境,而且为衣食住行提供丰富的生物产品和多样的生态服务,并带来丰富多彩的美学享受和精神愉悦

  18年前,也就是1992年的5月22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政府间谈判会议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文本,在当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生物多样性公约》顺利通过,并有153个国家首脑在会上签署公约。一年后,1993年12月29日,公约正式生效。《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约国家之多,生效之快,在联合国的历史上少见,这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国将2010年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各国政府积极响应,我国政府也专门成立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这表明我国政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重视,对我们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也是极大的鼓舞。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关系到当代发展和子孙福祉的大事。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的居住提供健康且舒适的生态环境,而且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丰富的生物产品和多样的生态服务,并为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美学享受和精神愉悦。

  生物多样性的潜力巨大,全世界的物种总数约有500万至3000万种,而人类已记载的只有150多万种,大部分的物种还不为人所知,它们的用途当然也无人知晓。中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过多次物种资源调查,但这些调查成果距离摸清物种资源家底来说,还相差很远。

  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境破碎化等诸多原因,过去多年来生物多样性丧失速率加快,许多物种在人类没有发现之前就已经灭绝了,这些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资源也随之消失,这对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

  我们应该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大科技投入等多种手段。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持稳定,使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使优良的基因资源得以保存。

  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的责任,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责任,特别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开拓创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好我们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更多、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责任编辑:侯彦方)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