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卡拉OK开启全民娱乐时代

2009年01月09日 16: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至善若水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卡拉OK”是日语音译,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卡拉”在日语里是“空”的意思,“OK”则是管弦乐团”的简称,合起来意指唱歌时没有真正的乐队,只有影音伴奏。

    卡拉OK这一舶来品,曾如龙卷风般在中国各大城市形成“风暴眼”,进而席卷了中小城镇甚至边陲。至今人们还没有发现,有哪种大众文化娱乐方式能像卡拉OK这样迅速普及。

    卡拉OK从日本传至港台,一度非常流行,而真正落户内地是在199171日。这一天,广州市金嗓子卡拉OK夜总会开业。这家夜总会开在广州吉祥路上,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卡拉OK厅。从此,卡拉OK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内地流行起来。这一新鲜的大众娱乐方式一出现便受到了热烈的追捧。“第一次听到卡拉OK这个词,简直搞不懂”——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

    人们相当好奇,一台机器竟然可以完成整个乐队的演奏,还可以提示歌词帮助人们完成演唱。所有歌迷和音乐爱好者们都沸腾了,因为这几乎意味着人人都能做歌星了。对当时大多数人来说,唱卡拉OK还是一种奢望。但随着这种休闲方式越来越普及,消费价格逐渐降低,更多的工薪阶层可以有条件到卡拉OK厅一展歌喉。

    与此同时,这种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纸醉金迷”式的娱乐方式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复杂情感。现在,我们去KTV拿着麦克风高歌是何等容易,但在当时,“唱歌的人要不要拿麦克风”这个问题就争论了很久。“这个争论不是文化局长、宣传部长能解决的,因为当时大家都争论说,麦克风就是资本主义,不拿麦克风是社会主义。”著名文学评论家黄树森回忆起当年K歌的往事时如是说。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娱乐方式是非常单调的,甚至是悄悄进行,不敢理直气壮的。一些人认为,娱乐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上进的年轻人要学习要努力工作,而娱乐则被视为落后青年的标志。即使有人想去娱乐,娱乐的方式也是非常少的。那个时候人们唱歌,大都是在集体的歌咏活动中,卡拉OK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定义了休闲方式、娱乐活动和文化消费的概念。在这里,“唱K”等娱乐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放松身心、释放压力,更多的人将它们作为一种品味生活、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或者说将其视为一种对生命的体验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不能不说,这是观念上的巨大转变。随着娱乐观念的变化,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同时,卡拉OK对于流行音乐的意义也是革命性的。它极为平民化的消费水平使音乐爱好者逐渐从单纯的听演变为自发的唱,从以前的听音乐发展成K歌爱好者,进而形成了新的群体,为流行音乐开辟了新的消费阶层。因为卡拉OK的走红,许多音像公司开始染指卡拉OK影带的制作,并不高的成本和巨额的销售利润让这些公司获益颇丰。在1990年代初,流行音乐的制作、传播、消费和KTV再消费的产业链在中国内地大城市已经初步成熟,北京、上海、广州借由良好的经济环境、发达的卡拉OK服务和林立的音像公司,成为内地流行音乐制作和消费的三个重镇。正是由于这个机制的不断成熟,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原创流行歌曲迅速走红,成为传唱的经典。

     1990年代卡拉OK露天广场式的小众娱乐,到21世纪初,量贩式KTV的大量涌现,再到如今触摸式设备下的“PARTY”私密空间狂欢,这一休闲娱乐方式日趋成熟。卡拉OK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全民娱乐”产物,为民众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给民众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又一个具有文化品位的平台。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