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改革开放事业新的理论表述

2008年12月08日 15: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郁郁乎文

    专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述评之1978  1979 1980 1981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在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法的提出,标志着改革开放的理论表述已经有了新的高度,也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思路更加清晰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法,肯定了改革开放只能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开放不会,也绝不容许违背社会主义的方向。

    因为,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是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才能获得全国人民最广泛的认同和拥护。只有坚持不背叛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不受侵犯,才能保证全国人民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因此,向全国人民说明,改革开放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就能最大程度消除少数人的疑虑,避免关于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无谓争论,排除改革开放没有必要面临的障碍,集中全国、全党的精力,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法,其关键还在于“有中国特色”这几个字上。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建设模式,必须要适应具体的国情和民情,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在建设社会主义上,我们曾经走了弯路,固然是缺少经验的结果,固然是学习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但是,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国情,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上的、苏联建设所使用的经验和模式照搬照抄到中国,也是遭受挫折的惨痛教训。

    而改革开放的事业,就是要重新摸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这个道路必须和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打上鲜明的中国烙印,才能走得下去,才能走得通。改革开放就是摸索这条道路的过程。

    这个理论表述,还确认了改革开放是连续和不间断的过程。

    这是因为,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是一个连续和不间断的过程,同时国情也处在不断变化的中,重新认识和把握不断变化的国情则更是一个连续和不间断的过程。

    这个理论表述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那就是:既然中国的国情是不断变化、不断被认识的,那么,改革开放的唯一方向,就是永远适应国情的变化,永远体现中国特色,永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都正确的遵循了这一原则。

    1982年,就是这样一个赋予改革开放以崭新理论表述的年份,这样一个保证改革开放不间断,决定改革开放正确前进方向的年份。

    因此, 1982年,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年份。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