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大飞机“承载”中国腾飞之梦

2009年02月16日 18: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肖黎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停留在记忆中的2007年并不遥远。在中国,任何一个能够深刻在民众脑海中的事物无一不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当中国真正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大飞机时,近30年的经济腾飞之梦也将由它来“承载”放飞。

    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中外媒体惊呼“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将通过制造大飞机而得到验证”——法国的一家报纸对此评价说:中国人想靠自己的翅膀飞翔。

    实际上,在2007年,能够作为国家历史层面记录的事情有很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大通过了物权法、中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等等大事、喜事不断,然而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经济及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提升;能够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的事情,则非制造大飞机一事莫属了。

    大飞机之谓“大”,是指起飞总重量超过100吨,也包括拥有150座以上的干线客机。在中国,一般将150座以上的客机称作“大型客机”,100座以下的叫作“支线飞机”;在国际航运体系中则将300个座位以上的客机称作“大型客机”。

    大飞机产业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生产大飞机的过程涉及多个学科,更涉及化工、电子、冶金等工业基础部门,因此在当代,要体现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独立生产大飞机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不仅仅是中国,创建自己的飞机制造业,几乎是所有工业强国致力实现的梦想。2007年,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具备发展大型飞机的技术和物质基础,更有了自主制造大飞机的自信和决心。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制造”一词已经逐渐由褒义过渡到贬义。多年来,低层次的制造加工业虽然托就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阻碍了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而若要真正实现“崛起”,却必须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面对这样的困境,自主制造大飞机是最好的破题方式。

    生产大飞机当然不只是为了证明什么,未来巨大的航空业市场才是中国最想获得的,而这个市场恰恰就在中国。2007年,世界最大航空制造业巨头——空客公司的一份报告称,未来20年里,中国内地将需要客机2650架,总价值289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果中国依靠研制自己的大飞机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便可以将大量外汇用于更为短缺的能源、技术和设备进口。而更重要的是,大飞机制造业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和企业实现同步增长。

    制造大飞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早已为中国未来的大飞机设下了绞杀的陷阱。但必须看到的事实是,在中国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多年积累的综合国力的支持下,中国已拥有制造大型火箭、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也完全有能力生产出拥有自主产权的大型飞机。就像当年某些外媒评论的那样,“中国目前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实现这一计划只是个时间问题。”

(责任编辑:张熙)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