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评论文集 > 本网评论员 > 吴吴 > 正文
中经搜索

1979:“译制片”打开国人看世界之窗

2008年11月27日 09: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吴吴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79 1978

 

    近几年,电视剧已然成为我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文艺样式。有很多年轻人渐渐变成美剧、韩剧的拥趸,在这些年轻人的追捧下,观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蓝色生死恋》、《宫》等韩剧和以《越狱》为代表的美剧已经成为各个年龄段观众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消遣方式。但是在近30年前,外国电视剧还是一种新生事物。

    说到外国电视剧,相信老一辈人对“译制片”这个名词不会太陌生。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电影译制事业已经发展了近30年,但是外国电视剧还从未在我国的电视上播出过。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这片古老的土地,1979年我国才第一次播出了外国电视剧。

    1979112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译制片《巧入敌后》。这部南斯拉夫电视剧讲述了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与德国占领军之间巧妙周旋的惊险故事。随后,中央电视台开始逐渐引进外国电视剧。1980年播出的第一批电视译制片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从大西洋底来的人》不但让美剧第一次走进了中国的家家户户,让中国老百姓得以窥探想象中的美国,主角麦克·哈里斯的蛤蟆镜也成为当时年轻人最追捧的流行元素。外国电视剧在我国电视荧屏上的出现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译制片”的播出标志着改革开放之后,禁锢已久的思想枷锁已经被打破。

    为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中央电视台随后成立了译制组,专门负责译制外国电视剧和电视影片。译制组的建立,为我国电视“译制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我国“译制片”的制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80年代,“译制片”的广泛流行为我国电视剧市场填补了一项空白,促进了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电视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译制片”将国外的文化艺术形式以及电视剧制作与播出模式引入中国逐渐开放的市场,推动电视产业以及相关娱乐产业的发展。

     “译制片”伴随着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丰富了中国人的业余生活,使人们的业余生活不再单纯地局限于吃饭和睡觉。同时,它也揭开了中国普通百姓看世界的面纱,使广大劳动人民可以在休闲时通过观看外国电视剧来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带给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动力。

    与此同时,“译制片”让各阶层劳动人民感知世界各地的精彩文化,为当时的中国搭起了与各国文化广泛交流的渠道。自此,发达国家的一些文化生活方式也悄悄地走入了中国的寻常百姓家。

    可以说,“译制片”的出现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