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评论文集 > 本网评论员 > 江湖 > 正文
中经搜索

1989:“中国11亿人口日”的非凡意义

2009年01月05日 19: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江湖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在我国,第一个“中国人口日”出现在1989年。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89年4月14日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了11亿,这一天被正式定为“中国11亿人口日”。这一人口日的设立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具有深刻而非凡的意义。

    那么,我国确定11亿人口日的意义到底有那些呢?从建国以来的实践证明,由于人口多,增长快,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许多困难。我国的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制约因素。这以问题不解决,我国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回顾我国人口增长速率,从建国初期的5亿增加到1964年的7亿,每增加1亿人平均用7年半时间;1964年到1974年,是中国人口高速增长阶段,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人仅用5年时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每增加1亿人口所需时间又延长到了7年多。1981年中国人口达到10亿,1989年达到了11亿。

    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男尊女卑、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等传统生育观念一直延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在1989年举办的全国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七届政协二次会议上,很多代表和委员都对我国人口增长过快表示出忧虑和关切。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所以人口问题一直是个老问题。过去,由于户籍管理严格、用工制度刻板和生产不计效益,过剩人口大都以隐性失业的形式固定在农村生产队和城市的工厂、机关中,不会形成大规模流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随着多种经济成分兴起而来的灵活的用工制度等因素,形成了具有一定盲目性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压力,为我们刚刚出现曙光的幸福生活,沉重地敲响了警钟。这使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设立了“中国11亿人口日”。通过这一个纪念日的宣传,让人们更加重视人口问题,也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推波助澜。

    “中国11亿人口日”,在警示我们的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表明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达到了世界人口发展大会提出的目标,进入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我国在控制人口过度增长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有效地减轻了社会负担,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而且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逐年提高。

    当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仍然要坚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这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样,也是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的积极贡献。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