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评论文集 > 本网评论员 > 风行之 > 正文
中经搜索

2001:北京申奥成功 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

2009年02月07日 09: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风行之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2001年7月13日——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都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全体委员将投票选举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就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念出“北京”的名字时,所有在现场的中国人都沸腾了,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内,更是一片欢腾,中国几代体育人的辛苦耕耘终于在这一刻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当晚,数亿名中国观众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这令人激动的一幕,在萨马兰奇确认北京赢得举办资格后,神州大地立刻陷入狂欢的海洋中。长安街华灯齐放,世纪坛万众欢腾。人们尽情地唱啊,跳啊,庆祝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从黄河到长江,从昆仑到东海,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13亿华夏儿女迎来了令人心醉的时刻。

    其实,人们在欢呼的同时也知道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中国申办奥运之路非常艰辛的。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同年的12月4日,北京向国际奥委会呈交了承办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1993年1月11日,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会呈交了《申办报告》。同年9月24日北京时间凌晨2时30分,萨马兰奇宣布,悉尼获得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国首次申奥以失败告终。

    北京以2票之差落选,在奥运的路上,我们摔了个跟头。那一夜,悲伤笼罩着北京,笼罩着全国上下,第二天北京头班地铁车厢门口贴上了白底黑字的小标语:“申奥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邓小平也鼓励全国人民说:“申办不成功,没有关系,总结经验……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从那以后,中国人更加努力地办好自己的事情。虽然经历了1993年两票之差的遗憾以及不敌悉尼的伤痛,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参与奥林匹克事务的决心。1998年11月2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内气氛热烈,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从此拉开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序幕。此后,北京一直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展开申奥行动。2001年7月13日,随着萨马兰奇念出“北京”的名字时,中国成功了。

    一直以来,北京始终坚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最终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认可。虽然中国申办08年奥运成功了,但这只是意味着北京申奥第二阶段的开始,中国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毕竟我们还有许多不足,我们的交通,我们的软硬件环境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008年,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投向北京,中国没有辜负世界的希望。中国以51金的成绩位居金牌榜第一,以奖牌总数100的成绩位居奖牌榜第二,向世界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同年11月27日,国际奥委会北京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在伦敦举行的北京奥运会总结会上说,中国政府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为中国和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宝贵遗产。国际奥委会委员亚历克斯·吉拉迪对此评价说:“奥运会将给北京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包括公路、地铁、机场等基础设施,以及漂亮的体育场馆,也会给人留下一种美妙的感觉,因为他们曾经为一届伟大的奥运会做出了贡献,他们将为参与过奥运而感到幸福。”

    中国的不懈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从2001年申办成功的那一刻,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目光聚集到中国,中国没有让世界失望,向世界递交了一份非常完美的答卷,世界则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如何创造出当代的奇迹!
(责任编辑:毛雅谊)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