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商品房让住房步入商品化新纪元

2009年01月05日 18: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风行之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89年2月15日,北京首次公开出售商品房,揭开了住房商品化的大幕。同年7月11日,上海市公布了《新建商品房屋注册登记暂行规定》,以明确新建商品房屋的产权管理。房地产业由此走上了商业化道路。同样是在该年9月,建设部也发布了关于善始善终做好城镇私有房地产遗留问题的通知。从此,中国正式进入了商品房的时代。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1978年,理论界就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说法。1982年,国务院在常州、郑州、沙市、四平4个城市进行了新建公有住宅补贴出售试点。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成功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1987年12月1日,中国土地“第一拍”,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的根本大法承认了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跨出了土地商品化、市场化的重大一步。到了1989年,北京首次公开出售商品房,揭开了住房商品化的大赛。

    在上世纪70年代,拥挤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这种环境下,“安居”成了市民当时最迫切的希望。那时,一家三代住两间房子是非常正常的事,年轻人结婚好几年没房子住也都很常见。在当时,房子并不是一件商品,有钱也未必能买到。人们的住房主要是靠福利分房,这听起来似乎挺不错的,不用掏钱买房,单位给分配房子。

    其实,这种分房,是很难被分到的,单位的房子也是有限的,一到分房时,单位所有人都得排队打分,有许多人送礼、递条子、找关系等等,都很难分到房。即使是有幸被分到房子,也是那种筒子楼里的单身宿舍,卫生间是一层楼共用的,厨房就搭在走廊里,洗澡要么去集体澡堂子、要么就到楼道里公用的卫生间,关上一格厕所门来洗。当时,若想住上好点儿的房子,除了需要要有好的工作表现外,还需要住筒子楼的“筒龄”。在那种住房制度下,房子都是需要时间“熬”出来的。

    商品房的出现,让一些有经济条件的家庭看到了希望。人们终于可以不用再为了房子而“熬日子”了。购置了商品房的家庭,一家三代不再拥挤,厨房不再搭在走廊,洗澡不再奔到集体澡堂或者厕所,上厕所不必再排队。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有室”到“优室”,从一家几口人住在十余平米的单间到享受百余平米的居室。住房,已成为30年来我们告别旧生活走进新时代的见证。

    住宅商品化这种新型的住房制度在实施之后很快就被人们所接受。一些人也逐渐看到商品房的优越性,从中得到了实惠,这充分证明了住房改革这条路是正确的。从1992年开始,全国从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的大中城市里,“商住楼”、“开发区”、“花园社区”等各类房地产项目纷纷开工,全国范围内的住房商品化进程迅速发展着,中国人也开始慢慢告别住大院、筒子楼的历史,逐渐迈进现代化小区的怀抱。

    从福利分房到花钱买房,中国人经历着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一系列转变。商品房的出现,改善着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人们不再为分房而“熬日子”,不再为等房而几代人同挤一间屋子。商品房的出现为很多居民解决了住房难题,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