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伟大意义

2008年12月29日 18: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冯兴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改革开放之路,就是探索如何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可是“如何走”却是一个问题,对此,邓小平进行了长期的不懈探索,他深知一个科学的、能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战略步骤规划对于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性。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格拉时对“三步走”战略构想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根据邓小平这一构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既指明了人民生活要达到的目标水平,又描绘了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远景,是社会生产力目标和人民生活目标的统一。它不但大大提升了我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具体现实性和指导性,而且在本质上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把共同富裕的第三步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重新制定了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不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且从根本上剔除了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和做法,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进行。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制定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哲学基础。这“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以经济指标分阶段地体现出来,使人们能从经济成果中深刻地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角度来描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体现了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上世纪末,我国已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开始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宏伟征程。
    
    想一想,一百年前,中华民族是何等的积贫积弱的状态,经济力量微弱,人民生活饥寒交迫。但到了20世纪的尾声,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人们都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力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在此基础上,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庄严宣告:“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我们全党、全国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时,小平的话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牛。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那时,我这样的人就不在了,但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
    
    虽然邓小平同志已经在1997年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仍在坚定不移地沿着他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不断前进着。2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地按照邓小平绘制的现代化建设蓝图走下去,就一定能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