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84年,我国外贸体制发生重大变革。9月15日,国务院批转了经贸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实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我国外贸体制终于开启了尘封多年的改革大门,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被打破。
在此之前,国家对外贸商品、外汇的经营权有多种限制,外贸部直属的进出口公司完全垄断了全国进出口业务,各省的外贸部门只是总公司的分支派出机构。这一垄断格局显然不利于企业压缩出口成本,不利于调动生产部门的积极性。
对于当时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部直属的进出口公司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这种垄断的局面导致了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隔层"。而这种"隔层"在当时产生了四大严重问题。
一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行为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行为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二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三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四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
国际外贸实践表明,"隔层"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而高效率的贸易体制则必须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既包括行业产品垄断,也包括地理疆界垄断。由此可见,改革势在必行。
不过,因受到出口创汇经济目标的制约,我国的外经贸改革落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但经济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又将外经贸体制推到了市场与计划体制矛盾冲突的第一线,而改革的对象就是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外贸企业。
1982年,原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合部、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部。通过组织结构上的运作梳理,基本理顺了政府部门对外贸的管理关系。
1984年,经贸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创历年经贸改革力度之最,以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 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
此后,随着"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省一级外贸自主权"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我国外贸规模迅速扩大,一批批各类外贸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起来,各省及下属对外贸易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中的主力军。
1984年的外贸体制改革,打破了外贸体制上的垄断,并进行了放开外贸经营权的探索,为日后继续推进外贸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