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评论文集 > 本网评论员 > 铛铛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络游戏——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运营模式面世

2009年02月07日 09: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铛铛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时间进入21世纪,互联网络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地球村”就在眼前。中国软件业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系统软件,编程软件,办公软件,教育软件,安全软件等早就焕然一新,而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网络通讯和其他网络在线软件更是应运而生。

    互联网的兴起给传统软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1年,随着盛大、九城等游戏厂商在游戏行业中获得高额回报,让网络游戏成为继门户网站后的另一巨大金矿,诸多具备实力的软件厂商加入到了网游行列。

    网络游戏被誉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模式,在今天中国本土的网络游戏大作比比皆是、网游公司纷纷成功奔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去看一下中国网络游戏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次拿来主义的胜利。从韩国复制而来的网络游戏运营及开发模式,让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捉住了一次赚钱的机会。

    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软件产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军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民族软件复兴的必经之路。

    2001年,盛大网络宣布正式进入互动娱乐领域,并先后代理运营了《传奇》、《新英雄门》、《疯狂坦克》等多款大型网络游戏。仅仅在两年之后的2003年,盛大就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短短数年的创业经历打造了中国个人创业史上的又一个神话。

    自2001年网络游戏在中国正式进入以来,它的快速成长产生了极大的产业效应,甚至可以说是挽救了中国互联网,为中国互联网的应用高潮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网络游戏的运用,特别是基于PC平台网络游戏所取得各方面的效果,无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市场观念培育和社会的效益等方面,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对中国传统的玩物丧志思想观念进行了冲击。看上去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是小小的网络游戏确实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和人们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政府积极倡导的产业,网络游戏对中国传统的“玩物丧志”观念,发起了有力的冲击。

    其次,它调和了产业发展和社会认知的冲突。在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大众对游戏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从产业角度来看它是一个非常有产业拉动力量的产品,然而在社会大众的眼里,它引发了青少年痴迷网络、受不健康内容毒害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通过这次网络游戏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法厂商的正规运营,这种认知矛盾才渐渐消亡。

    经过数年发展的网络游戏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全民运动,这不单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游戏的体验者,游戏也让全民成为真正的创意者和创造者。网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由技术、用户需求以及游戏开发商合力决定。而行业的主流模式,则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运营商具体的运营策略。

    任何行业领军者,首先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对行业趋势的把握能力及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执行力。就像狼群中的头狼,不仅能敏锐的发现猎物,更能靠出众的体能和速度去捕获猎物。我们也如此寄望于网络游戏领域的领军者。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