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双轨制”给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灵魂

2009年01月05日 17: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铛铛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没有大树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也不断地向前推进。拨乱反正对于文化事业而言,主要是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

    这一阶段文化事业出现了复苏与空前的繁荣。以短篇小说《班主任》、话剧《曙光》、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作品,报道了新时期春天的来临。随后,文学上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文学寻根"等;美术有"星星画展"、"八五美术运动"等;电影有《老井》、《红高粱》,并在国际上获奖。这一时期文化的复苏与繁荣都是建立在原有文化体制基础之上的。

    但随着复苏与繁荣相伴的是原有文化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越来越不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在总体布局上,与行政管理体制相对应,层层建立专业文艺团体,重复设置,造成人财物浪费;在结构上,单一公有制,全部文艺团体均由国家财政包起来;

    其二在分配上,严重平均主义"大锅饭",演不演戏,演多少场戏,演出水平的高低(作品水平的高低)与收入无关;在人事制度上,没有正常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行政化,机关化,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很难发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文化体制就成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了。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实行"双轨制"的具体改革意见,即:一轨为国家扶持的少数全民所有制院团,另一轨为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团体。国家主办的全民所有制艺术表演团体要少而精,这些院团应当是代表国家和民族艺术水平的,或带有实验性的,或具有特殊的历史保留价值的,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由社会各种力量主办。

    《意见》以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长期稳定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保证。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领导。党的领导机关要充分尊重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对具体的文艺作品和学术问题,要少干预、少介入。领导者要努力探索和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好文艺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意见》理顺了党、政府和群众文艺团体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它们各自的职能。在文艺管理体制上,引入竞争机制,扩大了各文艺事业单位的自主权,促进人才流动,增强了文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为群众树立文化消费观。而且《意见》还充分考虑到了精神产品的生产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在税收上,国家对文艺事业给予优惠;在价格政策上适当放活。在文艺事业比较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国家则更多地给予扶持和帮助。

    至此,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地位得到了正式承认。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文化功能日趋多样化和作品日趋丰富,文化的产业属性也逐步显现出来,以营业性舞会和音乐茶座为发端的文化市场日益活跃。现今,文化消费也成了人们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