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之前,人们的的思想长期被禁锢,感情压抑已久,迫切需要得到宣泄,“伤痕文学”就由此产生了。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 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早期有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情绪激动,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伤痕文学被他们称之为暴露文学,从艺术审美来看,
那么,为何1978年起突然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这样的伤痕文学作品呢?而且,为何这些作品的作者,如刘心武、古华、周克芹等,日后都成了比较知名的作家?
首先,1978之前的一些日子,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和压抑得太久了。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人们的言论和思想都得到了充分的解放。所以,知识青年找到了自己 感情宣泄的出口,压抑多年的创作激情像奔流的江水一样滔滔不绝,从而也就产生了作品多发的现象。思想和言论的解放,无疑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对人格的刻划。这样,主人公就只是单纯的受难者而非美的体现者,其悲剧只是灾难的展现而不是“美的毁灭”,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
但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特性。不可否认的是,伤痕文学为现今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可以称之为抛砖引玉。这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有了思想的解放,“伤痕文学”才能生根发芽,也才有了文学的进步。
从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围绕《伤痕》等作品,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实自“伤痕文学”出现至今,人们对它的评说和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了重新辩论与争鸣。
其实无论如何争论,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充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论,才会产生以真实、质朴的形式表现人们心底最真实想法的写作方法。相对于以前的禁锢,这已经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了。
时至今日,“伤痕文学”虽然已不存在,但它可以说是给现代文学做了一个奠基,为日后文学作品的进步起到了一个推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