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中国“入世”——十五年艰辛成正果

2009年02月07日 09: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阿波罗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上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再次提速。经济全球化趋势使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地区、民族、国家的森严壁垒,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小,市场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变大,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全球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态势。

    如何才能尽快完善国内体制,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呢?中国领导人们敏锐地把握住了形势的变化,使中国经济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

    早在1986年,中国就开始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努力。十几年去了,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中国的“复关”申请变成了“入世”谈判,但距离成功却依然路途迢迢。

    世贸组织的其它成员国对中国的要求和期望,远远高于与中国具有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这是因为,人们对中国实行的是否真的是市场经济存在疑问,许多国家认为中国仍然是中央计划经济。

    面对入世将会付出的代价,国内也不时传出忧虑的声音。对此,江泽民指出:有人担心,到国际市场的汪洋大海里去游泳,弄不好会呛水,甚至被淹死。但是,如果我们总是不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就很难更快地推进。

    1997年10月26日,江泽民访问美国。对于渴望到世界市场里游泳的中国经济而言,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远行。正是这次访问,确定了中美两国将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也加快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

    同年12月24日,江泽民在接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我们不仅要积极吸引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办厂,也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这是一个大战略,既是我们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如果说中国的开放是从“引进来”开始的,那么到世纪之交,中国的对外开放则多了一层深刻的含义,那就是“走出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由此迈上了新台阶。

    上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国际排名快速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的整体经济规模也不断扩大,外汇储备直线上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加入世贸组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时光悄然走进了新的世纪。2001年,中国人以自己的坚韧和努力又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会议开始仅仅9分钟,卡迈勒主席便敲响了手中的木槌。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草案》和《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草案》。从这一刻起,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为了这9分钟的讨论,中国花费了整整15年的光阴。15年的谈判让中国人学到了很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需要参与到国际体系内去发挥作用;15年的历程也让世界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没有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世界贸易组织。

    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向世界做出了一系列庄严承诺,而每一个承诺,都鞭策着我们继续将改革引向深入。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修改了3000多条法律法规,这也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趋完善。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的这一刻,中国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中的重要一员,而且地位越来越高,所起的作用还在进一步扩大。这,既是中国的骄傲与自豪,也体现着中国对世界的一种责任。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