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评论文集 > 本网评论员 > 阿波罗 > 正文
中经搜索

1992:小平南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009年01月13日 21:38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阿波罗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


    发轫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转眼间走过了13年的历程,步入了1992年。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酝酿着重大突破,并最终走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1992年初,88岁的邓小平又一次来到了中国的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而这次南方之行,正值国际政治格局大变、国内改革面临理论困境的重要时刻。

    在国际上,前一年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命运攸关的时刻到了,历史的脚步显得格外沉重。苏联解体后不到一个月,邓小平就开始了他的这次南方之行。其间,他坚定地表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在国内,计划和市场的冲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更趋激烈。棉花大战、钢材大战、蚕茧大战此起彼伏。1988年,超过20%的通货膨胀导致老百姓抢购成风,经济秩序出现混乱局面。中央不得不从1989年开始花三年的时间采取治理整顿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经济的混乱是市场因素造成的,甚至主张把“市场”这只“鸟”再关回“计划”的“鸟笼”里去。中国的改革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关头。

    对于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邓小平提出:不要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的这些意见正是发表在1992年的这次南方之行期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发表了多次谈话。十多年后,当人们再次聆听这些朴素的话语,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

    邓小平:“资本主义发展了好多年了,几百年了,我们才多长的时间?我们尤其是被耽误几十年了,不耽误这几十年,我们现在的面貌就完全不同了,再耽误不得了”“中国这时候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动摇不得!要继续发展,要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才会相信你,才会拥护你”“要发达起来。穷了几千年了,是时候了,不能等了。”

    从1979年到1992年,邓小平先后十多次论述了计划与市场问题,1992年的这次南方之行终于捅破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这层窗户纸。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论断使全党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邓小平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邓小平看来,这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个有利于”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的这次南方之行,邓小平边走边看,边看边谈,以洞察历史风云的睿智解开了苏东巨变后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个个谜团,从理论上深刻地、明确地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纠缠不清的姓“社”姓“资”问题迎刃而解。南巡讲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并很快在全党形成了共识。

    这年10月,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全党的根本指导方针。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在这次大会上跨越了最后一道藩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被正式确立。

    江泽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计划体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历了14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拉锯战后,12亿中国人终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市场经济”这条充满荆棘却前途光明的道路。

    次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骤和措施,初步构筑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从此,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历史新阶段,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场史无前例的实践当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绝不是词汇的简单相加,而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次由十多亿人共同参与、一起推进的伟大变革。它不是心血来潮,更容不得半点草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词汇,记录了中国十多年艰难执著的探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智慧,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向前迈进的历史逻辑。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此后,每一道关注中国发展的目光都注意到了中华民族释放出的惊人活力,世界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

    ……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