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91年,国际政治格局大变。
两年前,中国刚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政治风波。这场风波平息后几个月,波兰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巨变。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
1991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访问苏联,他特别来到“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登上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11月6日,“阿芙乐尔”舰的一声炮响,唤醒了全世界亿万劳动群众,社会主义运动进入高潮。而此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却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挫折和考验。
仅仅过了几个月,这一年的12月25日,飘扬了七十多年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的三色旗升起,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冷战,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随着苏联成为历史而终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不少西方国家认为,社会主义这个旗号没有了,剩下的唯一对手就是中国,因此它们开始集中力量对中国进行制裁、封锁和包围。他们预言,“多米诺骨牌”也要在中国发挥作用,中国也必然会改变颜色。一些人甚至制定了一个计划——21世纪初,在红场举行一个埋葬社会主义的葬礼。
而在中国国内,两年前那场政治风波虽然平息了,但局势却不容乐观。对立势力仍在伺机而动,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一些人的理想、信念也受到了冲击,人心需要重新凝聚。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将往何处去?
有人联想起中美对抗的年代,不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惶恐不安;有人热血冲头,要在苏联垮了之后让北京挑起大旗。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是一个在五千年中前三分之二强的时间里引领世界文明的民族,是一个曾经书写过《战国策》和《三国演义》的民族,是一个诞生过老子、孙子和诸葛亮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具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
在当时严峻的国际政治大环境下,邓小平同志以非常敏锐的眼光看到了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他坚定地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他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他还指出:只要自己事情办好了以后,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我们都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很从容地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我们要保持警惕,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朋友要交,心中要有数。要韬光养晦,不扛大旗,不当头,过头的话不说,过头的事不做。
邓小平同志认为,目前的情况,对世界、对中国,都是一次极好的机遇。中国应当抓住这个时机,促成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他特别强调,在这样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当中,中国也算是一级。这一多极化思想,是对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观点和外交战略的新发展。而多极化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面对复杂的局势,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处变不惊,运筹帷幄——对内,抓住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薄弱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地稳定了国内的局面,凝聚了民心;对外,从中国最大的战略利益出发,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认识,坚信只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义务中拥有外交实力,具有真正的发言权。
在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顶住压力,激流勇进,认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在惊涛骇浪中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展现出光明的前途。这是果敢明智的选择,也是划时代的伟大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