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正定好人,你让社会关爱回声不绝

2011年02月22日 07:10   来源:燕赵晚报   王丹雪

  张岐山和晓意的事迹感动了全社会,各界群众昨日捐款10余万元,其中有远在保定的读者,有80岁高龄的耄耋老人。有学校表示要资助英雄的三个亲人上中学。(今日本报A4-A7 版)

  舍生取义的英雄默然远去,他们的影像穿透亲人的重重伤悲,激荡起这个社会的挚爱亲情。慷慨解囊的捐款、热忱真挚的救助、各级领导掷地有声的保证……英雄留下的悲戚空白,被迅速涌起的爱意亲情所填补。逝者逝矣,生者还要生存下去,我们要让逝者走得安稳,让他们的亲人得到慰藉,让公众受到激励,我们的社会不允许英雄离去后,只留下亲人的酸楚和举步维艰的无奈。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勇”二字,撑起了美德的天空,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公民,都会被这种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用他们无私的爱构建起社会和谐。他们让我们看到:世界是美好的,人心就是正义的灵魂所在。和平年代,谁是真正的英雄?见义勇为者当之无愧,他们是社会正义的代名词,是道义文明的中流砥柱,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榜样。

  “不要让英雄在天堂里还牵挂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市民们这发自内心的呼声,汇成连绵的实际关爱。80岁的韩老先生准备每月从退休金中拿出1000元钱,救助这两个家庭;村民们来了,干部们来了,爱心企业也来了,数百人的爱心涓流成河,徜徉在失亲者的身边。管子曰: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英雄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了,我们的社会自然要义不容辞地将这种人间挚爱发扬延续。英雄不惧流血,但是我们不能让英雄和他们的亲人流泪。那不是普通的泪,每一滴泪水就像一颗子弹,会击穿每一个有良知的社会公众的心。外伤可以愈合,社会心灵受了伤就会伤痕累累。所以,英雄远去,不可再让他们的亲人流泪,这是社会道义最基本的底线,是对公共精神最起码的要求,也是考量一个社会的公共精神的最真实命题。

  榜样的力量胜过最好的行为规范。我们的社会目前存在道德标准的滑坡,也面临着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这需要社会公众达成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识。就是说:我们整个社会必须意识到公共道德和城市精神的必要性,这是公共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基础。那些专程赶来探望并捐助的人们,就是用实际行动对道义进行了一次提振,我们的社会,从不缺少赤诚的感动。

  这种感动,我们在当年的沉绿湖畔见过,在2009年的石家庄大雪中见过,在日常生活中也见过。那些打破大我与小我界限的人,留给城市无尽的思索。小家之外是大家,救人的英雄是大家庭的大我,每个用实际行动处理英雄身后留白的人,也是大我。他们维系的公共精神,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关系。公德与私德的取舍,向来是我们社会传统德治的核心,个人道德完善,才有群体公德的凝聚力。众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强化了社会公德,再现了传统的集体主义。

(责任编辑:张秀华)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