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镇模式”有多大的复制空间

2010年08月30日 14:03   来源:南方网   廖保平

  据中新社报道,东莞石排镇正式成为中国首个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全部免费教育的城镇。石排镇免费教育采取发放教育补贴方式,按幼儿园及高中学生每生每年3000元,大专生每生每年4000元,本科生每生每年6000元,硕士生每生每年8000元,博士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发放。

  看到这样的消息真的令人振奋,在“上学难”成为“新三座大山”之一的今天,当地政府拿出钱来补助莘莘学子,减轻居民的教育负担,无疑是一个喜讯,值得给予掌声。

  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个镇之举,并非一个区(县),更不是一个市、省或国家之举。也毕竟是石排镇委书记翟崇碧的个人影响下的举动,他的接班人将来还会不会持续这个政策,没有人敢定论。也就是说,从空间到时间上来说,“石排镇模式”能否被复制,还是一个问题。因为这里面“人为”的因素实在太大,而“人为”总是难以跳出“人走政息”的怪圈。

  假定“石排镇模式”是可以被复制的,我想有两个基本条件必须要具备,一个是“领导重视”,一个是“财政许可”。查了一下石排镇的情况,该镇一年可支配收入在5亿元左右,全面实施免费教育后,每年增加财政支出约1500万元,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可是,石排镇并非东莞32个镇区中最富裕的,排名靠后,是东莞11个扶贫镇之一,当然更也不是全国镇区中最富裕的,但石排镇却率先实现实现25年免费教育,自然与镇委书记的“魄力”和“重视”有关。

  由此可见,全国还有很多地方,要么财政许可,却难得领导重视,要么领导重视,财政却不许可,“石排镇模式”要想被复制,只能靠富裕之地的领导良心发现。

  然而,我们讲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总归是可以的,不能像石排镇那样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全部免费教育,那么,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可不可以?不能够完全免费的话,补助稍微少一点可不可以?很多时候,一点微薄的力量都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政府应勿以善小而不为。

  其实,从石排镇的收支情况看,全面实施免费教育后,新增的教育投入也只占可支配收入的3%,却成功地办了一件得民心的好事。可是很多地方的领导之所以不愿这样做,是因为做好教育工作是“百年树人”,不如做形象工程政绩来得快,有油水可捞。这是“石排镇模式”难以复制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固然给“石排镇模式”以掌声,但更重要的是,强化从上到下,政府对发展教育的责任。在国家层面,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是当务之急。不过,如果具体到很多地方,我相信早就达到了4%的目标,但为什么仍然离人民期望的那么远?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拨款和学校财务管理缺乏监督,教育投入的钱被花到了非教育的地方,于是,才会出现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的怪象。相信这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石排镇模式”应该不是什么新奇事。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