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考试法》全面遏制高考舞弊

2010年06月08日 07:19   来源:新民晚报   单士兵

  今起高考。在今年高考大幕之前,教育部对广大考生进行一番提醒,明示了在高考中违规的代价——除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外,还将被记入诚信档案。

  诚信是个好东西。然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不诚信,原因就是投机取巧之举也有可能带来巨大利益回报。只要盘点一下近年来的高考,就会产生“高考不绝,舞弊不止”的无奈。今年高考之前,也发现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电子邮件、短信等手段兜售所谓“高考试题”和“答案”,骗取考生钱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纸诚信档案或许对一些考生会起到警示作用,但对高考舞弊现象而言,又有多大遏制作用呢?

  部分网友对这种诚信档案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原因容易理解,在这些年发生的高考舞弊事件中,有许多作奸犯科者还被送进了深牢大狱,然而,高考舞弊却越来越“扎堆化”。当刑罚惩戒手段都未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寄望于多是停留在道德约束层面的诚信档案,恐怕也难以承载起全面遏制高考舞弊现象的功能。

  曾经发生于广东电白、河南濮阳、湖南耒阳、河南郸城、吉林松原等地区的高考集体舞弊案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权力腐败与监守自盗。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高考舞弊“产业链”,从设备开发到人力援助,从市场兜售到权力公关,高考舞弊背后往往有强大的利益共同体,而考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小环节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对考生挥起警示大棒,而无法在更为深广的社会领域实现对权力失范行为的规制,治理高考舞弊就很难实现成功转身。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考生与家长,就连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同样容易成为“分数的囚徒”。陕西汉中市洋县的高考替考事件,就是由相关学校和老师制造出来的,为的也就是抬高升学率,创造更大的“教育政绩”。而在熟人社会的权力、关系、人情等因素牵制下,教育部门的一纸行政指令又怎么能真正遏制住考场舞弊这样的利益冲动呢?

  教育公平是一种底线公平。本来,高考背后的相关权利与社会资源分配就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在不仅滋生出种种高考舞弊行为,甚至还出现罗彩霞这种被权力阶层子女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悲情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祛除高考舞弊现象,应该作为从教育领域到整个社会的系统性工程来抓。而对一切权力进行约束与规制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民主与法治。

  从道德层面教育考生,用诚信档案约束考生,只能是治理高考舞弊的一个环节,多年来人们都寄望于能以一部完善的《考试法》来重剑出击,以起到全面遏制之功。当整个社会公平的各种基石都未能及时铺好,简单诉求教育领域的绝对公平,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当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仅凭一纸考生诚信档案,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