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不作为”让民意流向何处

2010年05月28日 14:44   来源:中国江西网   成宇

  近日,北京市检察院召开“检务公开”通气会,案件查询系统准备在年底覆盖各区县检察院。市检将完善网络公开平台,提倡检察官开博客聊案子。(京华时报)

  如今,官员开实名博客风潮正盛,检察机关也来“凑凑热闹”不免让人担心。毕竟有部分地方官员开博仅仅是“跟风、随大流”,让博客沦为了“舆论车辙”下的“博壳”。官员开博“遇冷”现象时有发生,但反过来想想倘若官员们都像兰州市皋兰县的那位只在博客上“蜻蜓点水”似的胡诌了“欢迎大家光临我的博客,请您提出宝贵建议”就草草了事、再无后续的副县长一样,访客寥寥、无人问津也怪不得别人。“自己都不扫自家门前雪,休怪别人不管你瓦上霜。”

  从多年前的“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发展到如今的“官员实名开博”,再看看“检察官开博”,信息公开和监督的渠道可谓越来越新鲜。不可否认,官员开博总得来说是利大于弊。

  首先,官员开博有利于建立政务公开系统、及时接受群众的反馈,这与现今提倡的“信息公开、民主决策”是如出一辙的。官员通过开博为了解民生渠道“翻开了新的一页”。同时,通过网络建立政务公开无疑是官员科技文化水平提高的表现,政府和官员们都能与时俱进,创新信息公开的渠道和形式。

  其次,网络这个较之于热线电话和信访显得更加自由和便捷的平台,为群众们及时反映民生疾苦,以及为城市和政府的规划建设献计献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试想,能有多少人真正去写信、打电话甚至上访来反映民生?的确,一个电脑,就可以与官员倾心交流民生、解读政府政务信息,何乐而不为?

  然而,是什么这看似大有裨益的“官员实名博客”沦为“博壳”?

  笔者认为主要是官员治政理念的缺失造成的。官员大张旗鼓地将博客开张,却很少打理,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意识去将博客进行到底,无法将与群众的对话交流坚持开展。相反,他们只是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去“形式”一下,走了个过场而已,往后的管理工作和后续博文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直至媒体曝光、群众反映他们的“博客不作为”才惶恐地添上几笔。更有甚者,继续“荒芜”,置之不顾,宣称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难道还有比解决群众诉求更重要的事吗?

  群众的诉求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和满意的答复,最心痛之处是这原本大有裨益的官员开博,最终却演变成一场“群众与官员交流的闹剧”,益处寥寥,官员开博的目的远远未达到,反而拉大了百姓与官员的心理距离,甚至造成某些群众带着鄙夷的眼光去看待官员开博,群众对某些官员开博的反感与厌恶是极其不利于推动干群关系的建立。

  官员开博不应当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应当作为“民主监督”的一个新的起点。切实将开博与反映民生、体现民意真正结合起来,通过这种形式及时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服务型政府和民生型政府建设。同时,要求公务人员开博的初衷是好的,这可以鞭挞官员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了解民生民情,但是开博不能违背开博的宗旨,如果真得将其置之不理,那还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在现实中的民生问题解决上或许更加持久。

  “密码门”、“茶杯门”已经折射出了官员面对民众上访的冷漠态度,如果“官员实名博客”这条新路子也阻塞不通,不知今后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是不是只是句空话,而我们的民意又将流向何处?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