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大学生记者展现青年新力量

2010年05月15日 14:29   来源:中国江西网   卢义杰

  近日,广州2010年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训练营在广州盛大开幕,这次训练营将从100名亚运校园传播大使中选拔出50名作为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这将是亚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学生记者的身影。

  在这个重大国际盛事中,出现了它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群体——大学生记者。事实上,这个青年群体已登上历史舞台许久,但常常仅活跃在本校。而今年,他们将第一次集体对外亮相,向世界展现中国高校“无冕之王”的青春力量。

  记者,一个社会职业,但这一职业角色却已深入各大高校。校报、院刊等纸质媒体见诸校园,校电台、电视台也成为高校喉舌。在庞大的“校园传播业”推动下,一所高校有百名以上的大学生记者已不是奇事,其中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职业共同体”打破专业与年级之分,其规模为全国少见、社会各行业少见。

  为什么一个社会职业却能如此高校化、学生化、大众化?原因至少有二。一方面,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传统,一是习文,二是尚武。习文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尚武能匡扶正义。在如此文化氛围之中,书写文字、“我手写我心”成为青年的向往,个性秉直更是青年的内心诉求,而这些也正与记者“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职业特点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各高校历来重视青年宣传工作,学生媒体百花齐放,客观上也为大学生记者提供了成长土壤。有趣的是,现今新闻战线上的不少名记也曾是这个群体的一份子。

  青年是世博精神、体育精神的有力传承者,“高校又是青年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中国校媒网活动专区的这句话点明了选拔大学生记者的必要性。作为青年,他们无疑是新锐思想、风发意气的直接写照。作为学生,他们青年学子的视野必然引起更多同龄人的共鸣。虽然大学生记者的业务水平比不上专业记者,但其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传播渠道势必能让世博与亚运的宣传更年轻、更丰富、更具活力,更容易走进青年尤其是高校学生的视野。有理由相信,未来新闻战线还会因此储备了人才。

  回首20年前,40万名志愿者聚集北京亚运会。2010年,又一个青年群体将踏进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与青年志愿者传递微笑服务不同,大学生记者传递的是青年的思想和文字。尽管后者数量远不如前者,但就宣传活动理念、展现中国青年思想而言,大学生记者的出现不失为一次好的尝试,也标志着中国青年在国际上又添加了新的形象元素。

  采访亚运会,这既是大学生记者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重大的考验与挑战。这个中国青年群体一起迈出了从校园到世界舞台的第一步。不妨畅想,倘若以此为例,各国大学生记者都作为国际活动的参与者,那么,世界青年的交往还会写下新的一页。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