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忠胆的英雄崇拜,让青春充满暴力

2010年04月13日 11:12   来源:红网   慕毅飞
    4月9日,广东陆丰一名初二男生,只因在网上与同学发生口角,就将硫酸泼向同学,造成18人灼伤。此前的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学一名高三男生,只因怀疑同班女生造谣,就残忍地将该女生割喉致死。(4月11日《广州日报》)

    可以罗列的校园暴力事件,会是惊人的一长串。这些青春少年到底怎么了?独生子女的时代,家庭最无法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暴力,但最难以提防的,往往就是这样的暴力。虽然解决校园暴力是世界性难题,但在中国的特有语境中,我以为,青春需要非暴力的偶像。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拜的就是侠义忠胆的英雄。早在先秦时代,无论是刺杀秦王的荆轲,受雇杀仇的聂政,还是为主杀仇的豫让,都是以血淋淋的故事,被国人捧上丰碑的。“食肉寝皮”,如此血腥的描述,在信奉忠恕仁义的文人笔下,居然就有报仇雪恨的褒义;“血债要用血来还”,更被演绎成天然合理的逻辑。特别是暴力与革命的联姻,使暴力公然有了“好得很”的鼓噪。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长期作为初中的语文教材,向青春期的孩子灌输暴力崇拜的毒液,那“三拳”惨不忍睹的殴杀文字,竟然以“正义”的名义,被师生进行定格特写似的反复赏读。同样是嗜杀成性的新武侠小说,更是受到了举国上下的追捧。即使发生了南平郑民生刀刃无辜学生的惨案,网民热衷于表达的也只是希望郑民生能够选择杀贪官来报复社会……敢情错的不是杀的方式,而只是杀的对象。如果真出现血刃贪官的事,恐怕未必不会被当作英雄来追捧。

    拒绝暴力,就需重树非暴力的偶像。诸如圣甘地、马丁路德·金、曼德拉这样的非暴力英雄,为什么不能进入我们的课堂?尤其是他们那种拒绝暴力的思想和远离暴力的情怀,更应该伴随他们丝毫不逊色于暴力革命的艰辛事迹,在广泛传诵中获取我们年轻一代的崇敬。青春需要非暴力的偶像。虽然非暴力的偶像未必就能消弥一切暴力,但让我们的年轻一代,不再崇拜暴力,以此营造一种拒绝暴力、远离暴力的文化,那无疑是一种善。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