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治理“小金库”关键创新机制

2010年04月01日 13:43   来源:荆楚网   刘力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今年甘肃省“小金库”治理工作将延伸到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根据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通知》,甘肃今年将全面开展对社会团体“小金库”治理工作,并适时开展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试点工作。(3月31日《甘肃经济日报》)

  长期以来,“小金库”的存在,已成为铺张浪费、奢靡享受、违法乱纪的重要资金来源,诱发和滋生了一系列的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妨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此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小金库”虽“小”,却危害极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虽然三令五申严禁设立"小金库",但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究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等,可谓名目繁多,设置隐蔽,给有关部门监管带来困难。

  应当看到,某些单位请客送礼、乱发钱物、收送红包、公款行贿等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游离于监督之外的部门小金库。可以说,小金库正是很多腐败现象得以蔓延的“财政支柱”。其根本原因就是“小金库”戴着公家的帽子,实现的是小团体和个人利益。

  毋庸置疑,“小金库”被视为“顽疾”,久治不能根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制度上有所欠缺、管理上有漏洞、监督上不到位。2009年4月,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的范围、重点,并作为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彰显出党中央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信心和决心。一年来,“小金库”治理成效显著,但个别地方一些部门私设“小金库”现象仍屡禁不绝。因此,从源头上根治“小金库”,还需创新长效监管机制。

  “小金库”无孔不入,造成资金离开监控体外循环,俗称“账外账”,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笔者觉得,全面治理“小金库”,应该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即一边抓检查清理,一边抓长效机制建设。首先,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在政府门户网站、广播电台、主要报纸等多种新闻媒体上公开发布“小金库”治理的举报公告、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和举报地址,还可利用手机短信向群众公布举报方式。

  其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尤其加大审计监督和处罚力度,特别加大对责任人和单位法人的处理力度,形成威慑力。

  此外,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机制和体制。针对检查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制定有关制度法规,完善管理,强化制约,并加快建立并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

  总之,只有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全方位提高整体财政管理水平,才能从源头上堵塞财政资金流失的漏洞,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小金库”的滋生与蔓延。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