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副教授研究出的“论文反剽窃系统”去年被武汉多所高校启用。没想到遭遇大学生们运用各种方法破解。发明人表示“反抄袭软件没用了,我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非研究性的本科生论文干脆取消。”(据3月29日《长江商报》)
能够成功通过“反剽窃”软件本来就够富娱乐性了,现在,连“反抄袭”软件也失效了。
事实上,在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的当下,当教师和学者不是为学生们树立起榜样,而是屡屡陷入“抄袭”争议,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而从技术手段治理学生“抄袭”,这实际上就是学术精神匮乏之下的无奈和困境折射。
而“反反抄袭”只不过是一种必然的结果罢了。当学者们不是通过自身行为示范而是用技术来约束学生,这本身就是学术道德底线的后退;当学生们用娱乐的方式来破解所谓的“技术”时,尴尬的不仅仅是“软件”,而是整个学术圈。
我国以论文论英雄的学术评价机制,使学者沦为生产论文的机器。我国每年发表论文十几万篇、专著近万部,但其中90%没有什么创新,只是东抄西凑。这是学术界的集体堕落,由此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可以想象的,也是逼迫大学生娱乐化对待论文写作的大背景。
“反反抄袭”无非延续了学术界“劣币驱逐良币”的逻辑。如果无价值的学术次品或抄袭文章泛滥,必定会替代学术精品,排挤原创性研究。学术垃圾的制造成本远远低于学术精品的原创成本。如果学术剽窃没有被迅速查处,必会带来效仿和恶性循环。不劳而获如果被认可,相信很多人难以抵挡诱惑。如此以来,“反反抄袭”怎能不出现?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