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当务之急还在堵

2010年03月23日 13:45   来源:光明网   耿昕

  日前,武汉工业学院的油脂专家何东平通过调研作出一项令人瞠目的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此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就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此消息一出,舆论顿时为之哗然,对黑心贩子和餐饮从业者的声讨之声为之沸反。于是,便有“智囊”开始出主意了。比如《北京青年报》就有人撰文,既然封堵的思路不灵,不妨换另外一个思路:疏通。有关部门应该一边打击让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行为,一边为燃料加工企业和餐馆酒楼牵线搭桥,让他们结成新的购销组合,既能各自得到好处,又有益于社会和公众,岂不是一石多鸟?

  乍一听,“换个思路”、变堵为疏,是个不错的主意,然而实际落实起来呢?

  以地沟油为例,如果能通过市场的方法,让燃料加工企业从地沟油贩子手中回收可行的话,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没有一家企业要表示大批收购地沟油呢,大量的地沟油怎么还是源源流向餐桌呢?这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黑心贩子们把“油”买给食品加工业者所取得的利润要高于燃料企业,二是有关技术也并没有达到十分成熟的程度,有关企业目前并没有表现这个积极性。所以,“变废为宝”的思路不一定会有像想象中走的那么顺畅。

  当然,有人会说,这需要有关部门牵头来组织,通过法规的方式推进此事。可是这样做,问题不就又从“疏”又回到“堵”上吗。走不稳,何谈跑。照有关部门目前的工作能力,连个 “堵油”都没有管好,我们又怎么能相信他们把“强制堵油”和“强制疏油”双重任务完成好呢?仅靠再增加几个编制,增加几顶“大盖帽”行吗?

  由此看来,“换个思路”固然好,但有时却像“脑筋急转变”的游戏,虽然貌似巧妙,但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因此也解决不了问题。就像个别有识之士的所谓“逆向思维”:大学生当掏粪工可以带动这个行业的科技含量,研究生当保安可以提升这个行业的行业素质,大城市“蚁族”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这些高见听起来“高屋建瓴”、颇有见地,实则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和哗众取宠可行性和操作性让人不敢恭维。

  因此,解决“地沟油”问题的当务之急不在疏,而在“堵”。其关键在于提升有关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不客气地讲,如果我们连堵住“地沟油”进嘴的能力都没有,连我们的身体健康都保证不了,我们还能干好什么吗?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