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诺奖并不是“回春丹”

2010年03月15日 08:25   来源:光明网   雷磊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认为,缺乏好的原始文学创作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搞文学原创的没有钱,作家的劳动价值也得不到尊重。鼓励原始文学创作应该设立国家级的文学大奖,也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诺贝尔”文学奖。如果搞创作的都饿着肚子,那么激发不出创作者的热情。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只有图书市场却没有文学界。其言或许过于武断,但面对着秘史、耍酷文学的喧嚣,厚重原创作品的凋零,文学式微的呼喊已然绵亘多年。作为秘史类写手中的大家,二月河如此热诚地声援文学振兴,可谓微言大义,仁心与勇气兼具。诚斯言哉,凋敝文学确实需要回春之策,但要以国产“诺奖”来砥砺文学自强,恐怕还是“内伤外治”,疗效堪忧。

    二月河代表观点的逻辑在于“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热爱文学的作家太穷了,疏离创作者日多,人没了,文学自然田园荒芜。另外,作家还有名气的需要,这自然就需要重量级的奖项来为他们“镀金”。如此以名利牵引之,文学繁荣则指日可期了。但问题是现实中国的很多作家并不缺这两样啊,为啥文学不见繁荣还日渐凋敝呢?

    就“饿着肚子”来说,各级作协支持的作家并不在少数,工资虽然不高,但温饱还是没问题的。而在精神鼓励的奖项方面,具有全国影响就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奖项更是不计其数。由此可见,中国文学的问题并不在作家们的钱紧奖乏。

    二月河先生的错误就在于陷入了“奖状迷信”,简单地认为奖项是文学沉疴的治方。其实,文学的繁荣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不只是给钱给奖就能一蹴而就的。首先,写作是作家个人的事情,源于作家自身的言说欲望,名利虽然不能缺,但这绝不是好作品产生的最主要条件。再者,文学界内部的运行法则需要更透明更公正,就拿文学奖项来说,包括茅盾文学奖的评选都曾爆出过丑闻,被人们质疑是所谓主流作家们在“排排坐,分果果”。

    而在文学的外部,培育良序的图书出版市场,实现开放而包容的出版政策,则是文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前提。同时,在版权问题上给予作家法律支撑,保障作家的利益。如此内外兼修,方才是振兴文学要义。

    所以,国产文学诺奖恐怕并不是繁荣文学的“回春丹”,能让文学老树新芽。文学殿堂最终还是要靠作品来支撑,至于发奖那也得看作品“下菜”。如果不能改变现有文学评奖中的一些“潜规则”,抵制不住权力金钱的侵蚀,所谓增设大奖繁荣文学之计,不过是繁荣了奖项本身。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