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犀利哥”们走红也是在鞭策救助制度

2010年03月11日 06:55   来源:扬子晚报   宣华华
    近来,一群游弋于城市最边缘的流浪汉突然成为了社会热点,“犀利哥”、“雪碧哥”、“深邃哥”、“高数哥”……等等,上演了一幕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流行剧,迅速在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国网络世界独领风骚。

    一时间,针对上述现象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抨击网友不该将流浪人员娱乐化,也有人认为网友是关心弱势群体的表现。但在我看来,每一名“乞丐哥”的走红,其实也是在走向完善、鞭策社会救助制度。

    短短十来年之前,某种正式意义上的社会救助制度,才开始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各地建设运行了一批救助站。然而,我们的社会救助制度还在探索之中,许多具体制度安排都尚待完善,实际救助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每逢寒冬季节,一些地方往往传出诸如“流浪汉不愿进救助站”之类的新闻,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患有精神疾病的“犀利哥”十几年如一日流落街头,常靠非正式的、自发的民间救助取得一些“施舍”维持生活。时至今日,若非网友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恶搞”,很难说“犀利哥”还要流落街头多少年,更无法预测他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这种所谓的“恶搞”,无论是否得到一些人的认可,却在实质上演化成一场民间自发的救助行动,其积极意义不容抹煞。

    可以说,把抨击的矛头对准网友,完全是瞄错了靶子,没有看清问题的实质。也许,那些参与“恶搞”的网友,只是在无意识地关注和参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仍然是出于对同类的深切关怀。然而,网友们通过一场又一场善意的“恶搞”,哄推出了一名又一名“犀利哥”,都是在向我们的生存处境发问,都是在追问我们的社会救助制度:你完善了吗?你还有多少该做的事没有做?

    事实上,对于流浪人员的救助问题,理所应当是政府的职责范围,必须由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进行配合。毕竟,民间的公信力、人力、财力都有限,不可能实施大规模、经常化的日常救助行动,而只能作为政府主导力量之外的补充。

    从长远来看,鉴于社会丛林的深不可测和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困境。流落于街头,因而,我们也都有理由要求加快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在我们或亲人有可能遭逢不幸之际伸出援助之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看到“犀利哥”为代表的流浪者们,我们哪怕是出于自利意识也应关注,并不妨以各种形式推动社会救助制度走向完善。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