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渐渐觉得“年俗”还是传统的有味道,最近两年春节,关于“新年俗”的讨论确实不如以前热烈了。确实,守岁酒、压岁钱,红灿灿的春联,劈啪响的鞭炮,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如家传自酿的酒,年代越久越是散发出醇厚得让人舒服到醉的香气。
我个人并不是很推崇去“讨论”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新年俗”来。首先在这个多元时代,众口格外地“难调”,二则其实说起来这也是多此一举,因为年俗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年俗这个东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会为它注入新的元素,甚至具体到每一年,也都会出现有当年特色的年俗来。
比如说今年是虎年,我们报纸的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登出了60个全省读者投票选出来的可爱宝宝,用他们虎头虎脑的形象给全省人民拜大年——这,其实也算一个新年俗,一个充满了虎年特色、扬子特色、江苏特色的新年俗。
这可不是强向“年俗”上靠。我们可以想一想,年俗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从文化学意义上,它是农业社会向天地感恩的仪式,这个意义随着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渐渐被淡化,也是所谓“年味淡了”的关键原因。而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年俗有一个东西是从有“年”这个概念开始就没动过的:那就是简单而又内涵丰富、平实而又富有诗意的两个字——“希望”。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希望,对新一年人生之“福”的祈求,这个意义是永远不会“淡了”的。
宝宝是新的生命,延续着家族的血脉,也由此寄托了父母和全家人对未来的最大、最美好的希望。我们的活动为什么有一万多个宝宝报名,投票总数以千万计?就是因为宝宝正是”希望“两字最好的、最可爱的载体,不光是宝宝的父母家人,所有参与的读者其实都把对新年的美好希望寄托在了这些“虎头虎脑贺新春”的宝宝身上。看到那一张张可爱的脸蛋,我们真恨不能把这一万多个宝宝全部登上大年初一的报纸,让所有宝宝的父母家人,以及所有的读者来分享宝宝们带来的对新年景、对新生活的蓬勃的希望。而且,虎头虎脑的宝宝,从大了说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这些宝宝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代。
报纸版面有限,祝福和希望无穷。祝福60个封面宝宝,一万多个报名宝宝,全省所有的宝宝,祝愿你们健康活泼,祝愿你们完美成长。你们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家人的希望,你们是全江苏、全中国未来的大希望。你们带给虎年的江苏一个洋溢着现代色彩的年味,你们用自己的笑脸创造了一个虎年的新年俗。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