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华师大二附中很风光,该校2010届1班54名学生,有31人获清华大学保送资格,15人获北京大学保送资格,余下的8个学生也分别获得了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的保送资格,被称为“最牛班级”。
这所谓的“最牛班级”,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重点班、奥赛班、实验班或火箭班,称谓上有点差异,但都有着共同的特性,集某个地区最优秀的学生于一个班,选派最好的教师,给最好的政策,营造最宽松的环境,其条件当然是出最牛的成绩。学校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为学校赢得声誉,让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说白了,这是典型的政绩工程,“一把手”工程,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种生态,也是全国中小学办校的常态。
基础教育的另一种生态是,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各校设置重点班、普通班、平行班等。各种场合下,不同的学校都在总结和宣扬不设置重点班的好处。比如缓解学生家长择校择班之苦,抑制教育腐败;电脑随机混合分班,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避免两极分化;提供公平教育,调动师生积极性。还有诸如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长远,推动素质教育,等等。总之,是积极迎合某种前沿的教育理念,迎合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理。毕竟,这也是实情,拔尖的,特别优秀的学生是少数嘛!
两种让人矛盾的教育生态,背后还有一个让很多教师困惑的教学理念——分层教学。这个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非常流行的教学理念或称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有点四不像了。是在一个班分层,还是在一个学段分层?是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上分层,还是对每一名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分层?如果我们把重点班、普通班等作为一种分层,似乎也没错。而分层教学的精髓是什么?让每一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取得进步,不仅仅体现在考试的分数上,更在于个性、特长、心理等全方位的发展。然而,我们却把目光聚焦在了能出成绩的少数人、优等生上了。
“最牛班级”是教育矛盾体的怪胎,她让许多家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学校考上了多少北大清华来判断办学质量,作为选择学校的依据。她让更多的兄弟学校为追求神话、创造历史而竞相效仿,最终导致教育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好的更好,差的“坐以待毙”,令人心忧的是一些差生在这样一个成长的关键时刻走向歧途。
能够上北大清华的人数是有限的,我乐见并恭喜华师大二附中能够争取到这么多保送资格,培养了这些优秀的学生,但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这些学生是从不同的班级或者不同的学校培养出来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