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桥下也是“中国工人”

2009年12月20日 07:50   来源:钱江晚报   薛建国
    ■救穷也是救急。如果是地震、火灾、事故,很多人会伸出援助之手。但对农民工这一群体,不少人却很漠视,丁某只能在漠视中默默死去。

    一、病死还是冻死并不重要

    12月17日,距2010年还有14天,来自江苏洪泽县朱坝乡的“丁某”死了,新的2010年将永远不再属于他。他没有死在床上,也不是死在屋顶下面,身边更没有亲人;他死在南京雨花台区安德门地铁高架桥下。

    据说,他是来南京寻找工作的,连续三个多月晚上都住在这里。“他是被冻死的!”这是南京市民的普遍议论,因为16日晚北风劲吹,很冷。有人说,他可能没想到16日晚上寒风会那么厉害。可是,即使他想到了,又能作何选择?偌大的城市,若有一方属于他的遮风挡雨之所,他何需还要夜宿高架桥下?

    昨天南京警方对外宣称,丁某是因病猝死。当然这是一个初步结论,因为尸体解剖检验还没有进行。但是,寒冬腊月,露宿户外,受冻致病,因病而亡,不是很“正常”吗?分出个“冻死”和“病死”很重要吗?

    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座城市,有无数个“丁某”蜷缩在高架桥下或屋檐边,天气暖和尚无大碍,气候恶劣,只能任老天爷摆布。其实,这样冻死人的事情也不是什么新闻了,在很多地方都曾发生过,我们很多生活在空调房内的城市人见多不怪,变得麻木了。如果不是《时代》周刊对“中国工人”高度的肯定,可能还会继续麻木下去。而即便有了《时代》周刊对“中国工人”的肯定,有人还会麻木下去。

    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助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这一巨大之功,记在了千千万万个中国的普通工人身上;其中就有“丁某”这样蜷缩在高架桥下的人们。有工做的时候,他们住在简易的工棚里,找不到工作,高架桥下是他们的家。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但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城市秩序混乱、治安不好、环境脏乱等,好像都是他们造成的。可又有谁真正体味过他们的艰辛。

    二、“老者”只有47岁

    南京市民报案时称,死者是一位老者。民警对死者遗物进行了清理,在死者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了一张脏兮兮的身份证,身份证上显示,死者姓丁,是1962年出生,年龄仅有47岁;这让众多围观市民很是吃惊,年龄40多岁,但是看面相却有60多岁,很多人连连唏嘘感慨。47岁,是人生的壮年,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但是他没有工作,看不起病,住不起房,只能在严寒的冬夜露宿街头。

    “钱多钱少都是过日子,干嘛背井离乡?”这是一位网友的话,暴露出他对中国农村的一所无知。在农村,是不会冻饿死人的,好歹都有口饭吃!不过,在家里累死累活地种上10亩地的收入恐怕都不够城里孩子上幼儿园一年所需的费用,不够城里男人一年抽的烟钱,不够城里女人买化妆品的钱!农药、化肥、种子、灌溉、犁地,刨去这些费用,卖粮食的钱还能剩多少?背井离乡也是背着满头愁绪出来的。

    “若非老家屋中穷,怎能寒冬来寻工?打工无着困桥洞,冷饿冻死北风中!”这是一位网友为悼念丁某作的诗,道出了个中辛酸。

    三、不是所有人都有“好日子”

    丁某之死,暴露出社会保障的巨大空洞!为数众多的贫者等待社会的关注和就业友好型时代的到来。这是政府层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欠账太多,再快也有个过程。

    救穷就是救急。如果是地震、火灾、事故,很多人会伸出援助之手。但对农民工这一群体,不少人却很漠视,丁某只能在漠视中默默死去。

    当人们唱着、听着“今天是个好日子”的时候,不会以为所有人都有“好日子”了吧?临近年关,天气越来越冷,我们应该紧急行动起来,关注一下都市里的这些民工兄弟,哪怕是一条棉被,一件大衣,就能让他们感受到人心的温暖,帮助他们挺过严冬。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