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还权”是政府服务民生的本质回归

2009年12月10日 07:19   来源:红网   吕红霞
    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的太仓市,率全国之先,于2008年11月开始了“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这一探索已进入政府进一步“放手还权”的核心区。(12月9日《人民日报》)

    见惯了“民主集中”,乍来个“放手还权”还真是挺新鲜。也正是因为这样,太仓“放手还权”的难度几乎可以预见。不过,值得推崇的是,“放手还权”既有利于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是政府服务职能的本质回归。

    长期以来,一提起政府,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国家权力机构,其实它本质上是行政机关,处理国家各项事务。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其本职是为人民服务,只不过在长期的民主集中制下,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权力幻觉,认为政府机关权力一级比一级大,层层对上负责,而实际上应该是权利和义务层层递增,工作上对人民群众负责。

    在权力幻觉下,上级政府习惯了用红头文件管理地方,基层政府习惯了看上级政府“脸色”办事,操作起来难免脱离实际,难免伤及群众的利益,自然难免遭到群众的抵触。在任何一个地方,群众都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主体,而有抵触心理的群众不仅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就是建设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在权力幻觉下,“引导”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那里会异化成“领导”,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下级、对群众颐指气使。这还不算什么,当这种“领导”感觉膨胀到一定程度,他们往往还会忘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是将之当成了谋私利的工具,就是把其变成了与民争利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极容易激化。

    在权力幻觉下,群众几乎失去了话语权。没有发展话语权的群众是没有创造力的,而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发展。所以,基层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广大人民群众,而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就必须给他们足够的话语权和施展空间。这是一种对“主人翁”的尊重,也是挖掘个人价值、激发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

    “放手还权”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当群众的事儿自己说了算,影响政府和群众良性互动的权力幻觉就会被打破,权为民所用才有望得到更好实现。

    一直以来,各地都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但笔者妄言,在权力幻觉下,政府的服务职能不可能完全得到发挥,群众找政府办事难,公务员上班聊天、“偷菜”、炒股的现象仍会发生。只有政府真正厘清权利与权力的分别,真正还权给民,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工作效能,同时调动起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