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鲍翅馆5万餐费 监督三公消费并非“过去式”

2012年08月23日 07:45   来源:中国网   王庆峰

  近日,浙江省余姚市财政局在一家鲍翅馆的5万余元餐费转账支票引发热议。网友称财政局一次性消费5万元餐费,超过政府接待消费标准。对此当地财政局回应称,支票属实,但5万元为接待15批次来客的累计支付费用。涉事饭店回应称财政局未点鲍翅。(8月22日《新京报》)

  将政务消费账目透明化,并不是一个技术难题。而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公开招待费用细节,尤其是将三公消费都公开透明,都不过是情理必然。倘要澄清“谣言”,只需公开接待人数和消费标准,而并非断然否决,给出囫囵数字。此番质疑,比起以前动辄的天价数目,实则反应出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普遍质疑和焦虑。

  对于政府食宿招待标准,各地并没有统一规定,它多以地方性通知或条例的表情面世。然而未经民意机关指定,就不要指望行政机关自断手腕。事实上,三公消费历来是一笔糊涂账,这致使我们多从经验上推断,15次消费5万元似乎并不靠谱。因此,所谓“累计消费”未免会激发公众臆想,也未必会得到公众信任。要知道,即便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后,三公消费也一直是个绝缘地带。

  这正是民意诟病之处,餐费支票不过是块“敲门砖”,并且可以预见,据此发难,也不过是鸡蛋打向高墙。但有时候,要想跟整个灰色地带博弈,就要利用好“敲门砖”,鸡蛋也不畏打向高墙。只有仔细问责每一笔账目,整个账目才会更加公开。比如趁势而上,公众有必要就事论事,追问这笔账目细节,然后可以追究更多三公账目。

  必须承认,从财务法律上对三公消费进行缜密规定,形成公务消费标准,甚至形成有效的制度惩戒,才是根本之策。但我们也发现,每一笔小账目其实就如同三公总账目,说起来还是那些问题,比如预算决算粗糙、财务信息遮掩、对超标消费惩戒乏力等。絮叨这些常识,推动整个制度重建时,公众也要抓住每一笔小账,并且勇于责难——5万块到底怎么花的,其中到底有没有超标,超标应该怎么办?

  相比于每年巨大的三公开支,5万块到底是微不足道。但这区区几万块也是纳税人血汗,饱含着财政公开的相对义务,当众多疑点和焦虑指向这个义务,就算是一毛钱一分钱,政府也必须站出来澄清真相。说到这里,当地也承诺在协调后公布详细消费记录,这就必然要求公众践行权利,千万不要让其再无后续之音。

  这里也隐含着社会重建的意味,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应当有相当的权利意识,形成公民自组织和机构进行常态监督。以往,对于三公消费的责难多呈现眼球效应,比如骆家辉来,公众就吵嚷一番;骆家辉一走,三公就成过去式。这对整个制度重建的推动作用必然有限,这意味着,还需公民点滴之力塑造监督。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