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聆听“新24孝”的劝善之音

2012年08月16日 07:19   来源:羊城晚报   王艳春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8月14日《新京报》)

  多少人,虽“恨不能尽孝于双亲”,却又悒悒于“功未成名未就”,以为“物质金钱”的丰盈才是尽孝的基础。时光匆匆而过,二老转瞬鬓已斑斑,身体的衰微与心理的孤寂,时常让他们难敌“无常”的捉弄。待欲“行孝”之时,儿女们遭逢的往往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心不能等待”。这般浅白道理,人人心中笔下皆有,而又常常在世故的劳碌纷纷中搁浅于江湖。你我他,不缺那份“心”,只不过在白热化的生存压力下,常常失却了陪侍父母身旁的那份淡定雍容。在“都忙着赶路忘记了出路”的时代幕布下,一个如话家常般把“孝敬的琐碎与细致”絮叨于我们耳畔的“新24孝标准”,就是一碗难得的“心灵鸡汤”。

  “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这本该是其乐融融的家庭常态;“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看起来缥缈而操作无依,实际上是提醒我们不但要有“爱”的念头与意识,更要有切切实实、明明白白的“爱”的表达,爱情里如此,对父母又岂能二致?

  古训说“百善孝为先”,还有一套被指满纸封建糟粕的“旧24孝故事”,如戒律般灌输着“忠孝之义”。以今时今人目光审视,那似乎的确过于迂腐朽木了。然内里的“孝悌”之善,决然不该一概抹杀掉。如报道所言,时代在变,孝之意义却并没有变。“新24孝标准”名义上是“标准”,是以白纸黑字的“条条款款”来呈现,但它更大的内涵是在于,为世人架起一面用于“自鉴”的镜子。

  常言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新24孝标准”,更像是种“劝善”,而非制裁为本的法律文书。在温故知新之间,人们能时常把其中一两条做好,就已是尽了孝心。因此,没必要对这样一部“敦厚标准”,掷出聚满现实怨气的明枪暗箭,冷嘲热讽。

  “尽孝”关乎心灵,而与现实的客观条件并无必然关联。比之于,富豪商贾在父母死后,大锣大鼓,烧车烧房,一个将微薄的工资每月寄予父母,并定时回乡侍奉的贫寒子弟彰显了更多“孝之大善”。

  与其戚戚于贫贱,汲汲于“立功立业”,不如屏蔽掉心中的聒噪,默默对照“新24孝标准”,回想一番与父母聚首的短暂,离乡的久远,也许就不至于生出“尽孝也要被教”的牢骚,而在立业与尽孝间找到平衡。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