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把零工市场培育成促进就业的“蓄水池”

2024-04-28 09: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稳住“就业大盘”的任务并不轻松。进一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无疑是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把它培育成促进就业的“蓄水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千家万户。数据显示,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的就业形势,得益于我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劳动力市场活跃度提升,叠加稳就业相关政策持续显效。

  但要看到,稳住“就业大盘”的任务并不轻松。进一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无疑是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把它培育成促进就业的“蓄水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增长迅速,已达到两亿多人的规模。一些人从事家政保洁、建筑维修、外卖骑手等工作,还有不少年轻人借助数字经济发展的“东风”,或成为平台主播,或投身创意设计,使“不设限”的人生打开更多可能。伴随技术革新与需求升级,还会有很多新职业被创造出来,在助推零工市场扩容的同时,也使得新业态不断涌现。

  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带动新就业。新职业不是凭空而生,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培育和壮大后的自然显现。以直播电商为例,除了网络主播外,还催生出主播经纪人、场景包装师、直播讲师、直播编辑、选品师等新岗位。可以看到,经济“蛋糕”在持续做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尤其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近“半壁江山”。以服务业为主的零工市场,其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劳动力,持续增强我国经济的就业弹性。

  去年12月,为促进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为此,各地要按照零工聚集在哪里,市场就建设在哪里,服务就保障到哪里的思路,既鼓励更多企业入驻,搭建公开透明的供需对接平台,又做好线上建设,实现全辖区零工市场信息联通、集中发布岗位招聘信息,这样,人们才能愿意来并且便捷用。

  按时取酬、安全保护、职业培训等劳动权益保障是劳动者后续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也是零工市场解决“有没有”之后,追求“好不好”的重点所在。比如,北京平谷绿谷零工市场每月10日和20日举办现场招聘会,设立零工专区,为劳动者提供费用日结的灵活用工岗位;又如,浙江诸暨首个零工市场工会在店口制造业零工市场成立,旨在关爱零散就业人群,服务基层群众,保障零工合法权益……各地因地制宜把零工市场建设好,从而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稳定,培育发展新动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共享“政策阳光”

     规范零工市场的脚步应再快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把零工市场培育成促进就业的“蓄水池”

2024年04月28日 09: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稳住“就业大盘”的任务并不轻松。进一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无疑是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把它培育成促进就业的“蓄水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千家万户。数据显示,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的就业形势,得益于我国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劳动力市场活跃度提升,叠加稳就业相关政策持续显效。

  但要看到,稳住“就业大盘”的任务并不轻松。进一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无疑是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把它培育成促进就业的“蓄水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增长迅速,已达到两亿多人的规模。一些人从事家政保洁、建筑维修、外卖骑手等工作,还有不少年轻人借助数字经济发展的“东风”,或成为平台主播,或投身创意设计,使“不设限”的人生打开更多可能。伴随技术革新与需求升级,还会有很多新职业被创造出来,在助推零工市场扩容的同时,也使得新业态不断涌现。

  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带动新就业。新职业不是凭空而生,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培育和壮大后的自然显现。以直播电商为例,除了网络主播外,还催生出主播经纪人、场景包装师、直播讲师、直播编辑、选品师等新岗位。可以看到,经济“蛋糕”在持续做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尤其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近“半壁江山”。以服务业为主的零工市场,其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吸纳更多就业劳动力,持续增强我国经济的就业弹性。

  去年12月,为促进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为此,各地要按照零工聚集在哪里,市场就建设在哪里,服务就保障到哪里的思路,既鼓励更多企业入驻,搭建公开透明的供需对接平台,又做好线上建设,实现全辖区零工市场信息联通、集中发布岗位招聘信息,这样,人们才能愿意来并且便捷用。

  按时取酬、安全保护、职业培训等劳动权益保障是劳动者后续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也是零工市场解决“有没有”之后,追求“好不好”的重点所在。比如,北京平谷绿谷零工市场每月10日和20日举办现场招聘会,设立零工专区,为劳动者提供费用日结的灵活用工岗位;又如,浙江诸暨首个零工市场工会在店口制造业零工市场成立,旨在关爱零散就业人群,服务基层群众,保障零工合法权益……各地因地制宜把零工市场建设好,从而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稳定,培育发展新动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共享“政策阳光”

     规范零工市场的脚步应再快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