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央行等八部委《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制度规则,认真做好相关技术准备,适时启动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试点。”
这也意味着,一直牵动着A股市场脆弱神经的国际板,再次摆到了投资者面前,且是以官方文件的方式。耐人寻味的是,这份谈及国际板的文件,居然没有证监会的身影。有意回避,还是另含他意,值得关注。
众所周知,自提出国际板概念以来,市场就一直被国际板的种种传言所影响,投资者也一直饱受各种各样的煎熬。只要有国际板推出的消息,市场就会立即出现骚动、出现不稳定,甚至大跌。
显然,这不是国际板的问题,而是市场本身存在缺陷,存在与国际板不很吻合、不够兼容、不太协调的地方。因为,按照发达国际资本市场的格局,国际板是必须具备的业务板块,也是证券市场健康和完善的标志之一。
那么,为什么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如此恐惧国际板呢?恐惧国际板的原因何在呢?如何才能消除投资者对国际板的恐惧呢?
毫无疑问,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是中国股市恐惧国际板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必须看到,中国股市与发达国家股市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就是散户的比重过高,机构投资者的比重过低。而散户在市场敏感度、市场反应力等方面明显高于机构投资者的同时,在心理承受力、情绪控制力等方面,又要明显差于机构投资者,一旦出现不利于市场的消息、出台不利于市场的举措,就会立即引起骚动,使市场产生震荡。由国际板引起的市场波动现象,已经多次发生,且激烈度越来越高,对市场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要推出国际板,如何改善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引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平复市场的情绪,稳定市场的心理,缓解国际板推出可能出现的市场恐慌,是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与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相适应,中国股市所以形成以散户为主的格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关方面在引导机构投资方面尚缺乏足够认识和意识,没有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和运行体系。要知道,中国民间资金的实力是相当雄厚的,资金数量也是相当大的。但是,如何把这些资金由机构集中起来进入股市,却没有很好的办法与措施。以至于很多资金都进入了“地下”,由“地下金融”组织进行不规范的操作和运营,不仅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也留下了许多风险和隐患。所以,建立规范、有序的投资机制,让更多依法成立的的机构吸纳民间资金,再投资股市,对改善股市的投资结构、增强股市的抗风险能力、建立股市的平衡格局是非常有利的。
同时,从中国股市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价值构架没有搭建起来,企业没有建立股市的核心价值体系,判断一个企业的好坏,主要不是通过价值,而是依靠炒作、信息披露不准确、泄露企业秘密等不规范行为,因此,造成了有价值的蓝筹股股价普遍偏低,而缺乏真正价值的中小盘股,却在炒作等不规范行为的推动下,股价明显偏高。而一旦国际板推出,极有可能使这些小盘高价股出现股价大跌的现象。显然,对市场稳定是相当不利的。所以,在推出国际板之前,如何通过股市价值重构,一方面,鼓励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估值明显偏低的蓝筹股,另一方面,对估值明显偏高的中小盘股,通过积极引导,使其股价回归理性。从而,为国际板的推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可能出现的震荡和波动。
眼下,投资者对国际板普遍心存恐惧心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市的快速扩容以及机构投资者偏少,使股市的资金量明显不足,不仅使股市难以走出低迷状态,也使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提振投资者信心,是推出国际板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如何提振投资者信心,增加股市资金量,保持股市稳定向上,十分重要。资金哪里来,不仅证监会要想办法,相关职能部门也要想办法,如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股市、住房公积金进入股市等,都是很重要的渠道。关键在于,要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一旦股市的资金充裕了,股市也就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就充足了,国际板推出可能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也就大大减少了。
当然,推出国际板,如何让境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在经营理念、投资思维、管理模式、文化等方面的融合与衔接,也十分重要。尤其在制度方面,境外企业一般很规范,而国内企业则比较“自由”。避免境外企业出现“南橘北枳”现象,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将境外企业规范、有序的管理模式引入到国际板,才能促进中国股市的健康、快速发展。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总之,该不该推出国际板,何时推出国际板,以怎样的方式推出国际板,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股市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基础,首先通过条件的创造、环境的营造等来为国际板的推出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为推出而推出,在条件并不允许、准备工作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匆忙推出,使国际板成为一种“官场秀”、“政绩秀”。如果这样,宁可不要国际板,也不要让国际板来冲击市场。
证监会所以对国际板的推出保持低调,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考虑到了目前市场的条件并不成熟,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这是对的,也是理智和理性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