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放大上海话的传承“危机”

2012年05月22日 10:47   来源:东方网   缪迅

  前几天,上外附小在新生入学面谈时,考了一下小朋友的上海话讲得如何,考下来的结果似乎不太乐观,不要说外地来的小朋友,即使是土生土长的阿拉“上海小囡”,也说不出几句字正腔圆的“上海话”了。于是乎,这样一件本来无须大惊小怪的寻常事,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眼球”和纷至沓来的议论。不仅送孩子来考上外附小的家长们惊呼“大意失荆州”,本以为上外附小以外语为特色,考外语那是铁板钉钉的,哪想到居然还要考一考“上海闲话”,这个压根没想到啊。一些媒体也纷纷发出呼吁,再不从娃娃开始抓一抓上海话的推广与普及,那上海话大概用不了几年的功夫,就不存在了。

  上外附小这一回考一考小朋友的上海话,确实给了上海的家长提了个醒儿:原来乡音和外语一样重要。不错,在大多数地区,普通话比方言更便于交流;但方言比起普通话来,往往积淀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地方文化意蕴。不过,我们还是得客观地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或者说趋势:任何方言的产生和流行,都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的产物。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方言的逐渐走向萎缩或不再强势,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四川方言,如今依然在人口一亿多人之多的四川、重庆地区盛行不衰。

  笔者曾在一份网络调查中,看到网友的留言:“说普通话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最好还是讲普通话,跟着时代一起进步!”“尤其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每天都要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果还一味地谈保护上海话,势必会造成语言交流甚至经济交流上的障碍。”

  笔者以为,无须放大上海话传承的所谓“危机”。如今上海的很多小朋友说不了一口“原汁原味”的上海话,是不必因此而忧心忡忡的。此外,上海小朋友说的上海话里夹杂着一些普通话,也不放视作是正常、甚至是上海话“与时俱进”的正常演变。如今的上海话里吸收进一些普通话的元素进来,使上海方言与普通话甚至其他方言相互影响乃至同化,这也许正是上海话乃至其他方言演变的大势所趋也未可知。

  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可以说,上海本来就不只是上海的,如今的上海早已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发展范围当中去。所以,我们应该将这些年来上海话发生的一些演变,看作是正常的、“可以有”的方言“正向迁移”,且抱着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乐见上海话的演变。相信上海话再怎么演变,也变不到哪里去。因为上海话是在上海流行或者说“通用”的,说上海话的主流人群也在上海而不在“他处”。上海话怎么变,也不会演变为“普通话”或变成“另一种方言”的。

  而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如今上海的不少小朋友已经说不出和他们的祖父祖母辈一样“正宗”的上海话,就因此动摇从娃娃抓起推广普通话的现行国策。说好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其实并不是非此即彼、有你无我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况且,推广普通话也并非要消灭方言。不是吗,国家语委、上海市语委如今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正着手在全国各地和上海开展建立方言库等保护包括上海话在内的各种方言的工作。

  再说,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长江以南一带的方言其本身也是典雅的、口口相传、代代流传至今的古汉语。包括上海话在内的方言,决不是那么脆弱的。需要人为“保护”的方言的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而我们上海话的生命力足够强大,绝不至于因为推广普通话或其他原因而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

  所以,与其无谓地叹息上海话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不如多做一些说好上海话或整理上海话语库资料的工作。在中小学、幼儿园里适当地开设几节学说上海话的课也是一个可行的做法。这样的话,可以让上海的娃娃们在愉快的环境下说着普通话,也在愉快的环境下说着上海话。逐渐地培养起了热爱普通话和上海方言、感受语言之美、运用语言之美的素养。这,实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