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历史性变化”凸显民生导向

2012年03月07日 09:54   来源:人民网   李力言
    今年两会开幕以来,民生议题持续发酵,成为代表委员、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3月4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了医药卫生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念兹在兹的也是民生:“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总书记的这番话,恰如3月5日温家宝总理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导语。细读报告,最大的亮点在民生,最重的责任在民生,最深的思虑在民生。听听一些代表委员们感言:这是一个充满信心的报告,也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报告,回应了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房价、物价、社保、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有了明确的答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生导向。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些社会民生领域的“历史性变化”。这其中,既有已经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比如覆盖13亿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速再创新高,经过25年努力全面实现教育“两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开启扶贫工作新局面,城镇化率超过50%标志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这些来自不同民生侧面的历史性进展,标示了今天民生工作所抵达的最新高度,映照出中国老百姓在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所享受的“幸福提速”。

    更有即将实现、值得期待的民生图景,比如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这意味着4%的教育支出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有望首次实现;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这将进一步织密医保防护网,给无数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希望;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等项目监测,这既是对民意的积极回应,也将“空气质量也是民生”这样的环保民生理念更自觉地付诸实践。

    历史的转折点,总会在人们不经意时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盘点近年来政府交出的民生答卷,从医疗到教育,从就业到环保,不少多年来一直想达成的民生目标终于实现或接近完成,以前不敢想的一些民生愿景也初现端倪,这是党和政府长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带来的累积效应的逐步显现,也凝聚了广大代表委员心系民生、为民解忧的艰辛努力。对老百姓来说,民生领域的历史性变化,是一项项具体而微的利民举措,一个个可感可触的生活改变。而对为政者来说,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执政理念的进步。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5%,这是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对这一历史性变化,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的解读很有针对性。速度低一点,一则利于把更多的注意力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二则可以缓解供求矛盾、缓解资源与环境的约束、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从“保八”到主动“低八”,适应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缓解民生压力的重大举措。对各级政府来说,GDP增速远不只是下调0.5个百分点那么简单,这意味着要革除GDP中心思维、走出GDP崇拜怪圈,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好地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提出这些要求,既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又是顺应人民群众民生期待的必然选择。尽管去年以来民生改善有目共睹、成就巨大,但也应正视,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等民生老大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居民养老、校车安全等新的民生问题已经浮出水面。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挑战,如何不负人民重托与期待,创造民生领域更多的历史性变化?答案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