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形式的公共服务都当以诚意示人

2012年02月16日 10:59   来源:中国网   熊志

  在某个焦虑时刻,当你拿起电话拨打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的时候,最可能的结果会是什么?一个刚刚出炉的答案是:你有1/5的可能性,发现热线打不通;而在能打通的热线中,你有1/3的可能性需要拨打两次以上;越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直属热线,打不通的几率越高;如果与肯德基、麦当劳这些耳熟能详的商业服务热线作比较,会有超过2/3的政府公共热线败下阵来。(2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空号错号、占线停机、无人接听、无法一次性接通……当这些碎片化的词汇,以频繁的发生比率与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直线关联时,我们不难从这份《全国公共服务热服务质量独立测评报告》中,还原这样简单的事实:公服热线正逐渐沦为边缘化的服务角色。

  比照常理,社会的前进,实现了通讯手段的普及与大众化,加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咨询、受理、投诉等公共需求的日渐增多,作为已嵌入大众生活的公服热线,当以日臻完善的发展节奏,在职能部门与公众之间构建一条无障碍的信息通道,而非囿于种种因素的掣肘,任由热线变“冷”,在职能者与民众的服务对接上造成人为的梗阻,架空公服热线的使用价值。

  之于公共热线这一传统服务模式,现实与预期的逆向发展,并非无迹可寻。相较于商服热线,它指向公益而远离功利,其产出只是难以被量化的民意认可;而在当下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它亦无法完成对地方政绩助推。正因如此,于职能部门而言,当创办之初的那种热情逐渐褪去,它只剩下纯粹的注力与付出。因而,在数量上,我们见证了“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占国内所有服务热线数量的12%,居世界第一”的辉煌,同样也窥见了掩盖在辉煌背后渐趋萎缩下滑的服务质量。在此现实背景之下,那逐渐“冰冷”的热线,就像那些僵死的政务官网或微博,以服务的名义开始,却难逃沦为花瓶的最终宿命。

  毋庸置疑,任何语境之下,职能者都当不遗死角地服务于公众。虽然,公服热线只是连接官与民的一条狭窄桥梁,但却是可以还原职能者服务意识的一扇天窗;它是个体化的平台呈现,却埋藏着整体性的服务伦理。基于此,无需过多地重申政府公服热线边缘化之过,即便网络的时兴,多元化信息服务平台的确立,对公服热线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分流,但在其无法被取代的前提下,绝没有任其荒芜的理由。

  没有谁可以轻易否定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手段与能力。网络问政的勃兴,微博平台的风生水起,这些携带着现代气息的服务路径的点燃、兴盛再到爆棚,都足以说明,技术的限制,已远非横亘与官方与民众间的高墙,那些逐渐被搁浅的平台与路径,往往是服务者诚意的注入过于稀缺。

  任何形式的公共服务都当以诚意示人,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常识。无论是政府公服热线,抑或网络等新兴平台,不该是政府服务视阈下无足轻重的边边角角,这些微小的切片,永远可以照见公共服务提供者价值排序的全部内容。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