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的批判精神也该“获奖”

2012年02月15日 07:16   来源:西安晚报   秦淮川
    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作为我国科学殿堂的至高荣誉,不仅意味着丰厚奖金,更意味着光荣和梦想。每一位获奖者都实至名归,令人尊敬和仰望,这次获奖的两名科学家谢家麟、吴良镛自然毫不例外。以吴良镛为例,这位已是九十高龄的两院院士,始终履践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的壮美理想,他创造性地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他负责起草的《北京宪章》,是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第一部宪章,标志着其学说获得世界认可……

    “匠人营国”,这是吴良镛写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墙上的四个大字,很显然,吴良镛以他的理论和建设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当之无愧。如果说这是“立”,那么吴老的“破”同样值得关注。所谓的“破”,即吴老极具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他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种种误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比如,吴老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一些城市“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

    再比如,吴老痛陈一些城市把“好的拆了,烂的更烂,古城毁损,新的凌乱”,同时,他还质问道:“城市能像一个金属器皿任人随心所欲地打造吗?”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显然与一些官员浮躁的政绩观有关,还与真正懂行的建筑界、建筑师被边缘化有关,正如吴老感叹,“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中国建筑规划市场热火朝天,为何中国建筑师一般只作为合作者,充当配角?”

    此外,吴老不是食古不化,保守残缺,他反对的是颠覆性建设,挞伐的是破坏性规划,他期盼的是符合规律的新陈代谢,“如果把城市当做‘木乃伊’去保护,当然矛盾重重。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准则,如果“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

    依吴老的名气和成就,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更没有必要挺着耄耋之年的衰朽之躯不停呐喊和疾呼。然而,吴老不停地说,不停地批,这源于一个老科学家的责任,更因为现实中不少城市规划与建设确实陷入了重重误区。面对吴老的焦虑,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不能安之若素,因为城市原有的文脉和肌理一旦破坏就难以修复。也许正因为如此,吴老善良地期待,城市管理者应“具有诗人的情怀、旅行家的阅历、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严格、历史学家的渊博、革命家的情操”。

    “我们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1999年,在第20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痛切一问。诚然,“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只有城市管理者、规划者和建设者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只有制度健全、问责有力,城市的文脉才不会断裂,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居住环境。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