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可观收入和消费能力的“白领”一族,在具备高水准的物质生活同时,对城市文化的需求,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欲望,他们渴望人文关怀,有自己的文化消费场所,热衷扮演多元社会角色,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实践。在上海文化大发展中,今年“两会”上,关注白领人群的精神需求,就是关注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成为代表、委员集中议论的一个话题。
八小时之外也要有精彩,这是沪上白领一族普遍期望实现的精神世界愿望,但是实际上,根据去年上海的一个专项调查表明,上海“白领”群体的文化需求满足程度并不尽人意,而这本来可以成为在高强度和激烈竞争之余,有效缓解职场和生活压力的手段。调查发现,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五成白领从不去图书馆、博物馆,近七成白领不去纪念馆、美术馆和文化馆。在被问及为什么不去时,回答“没有时间”的比例最高,占62%,其次是“不感兴趣”,占34%。如今白领阶层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晚上加班、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饭”,因而他们的文化消费时间势必被挤压。当被问及对电影、戏剧、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建议,44%的白领回答“希望花费平民化”,这反映出目前文化活动的票价依然偏高。
上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经实现全覆盖,但是白领们去光顾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并不多,很多白领称“8小时以外”基本靠上网打发。即便到了周末,不加班,基本上也是睡觉、上网、吃饭,再上网,再睡觉,再吃饭,这成为沪上众多白领普遍的一种状况。尽管许多白领青年心里也向往过有质量、有文化内涵的双休日和节假日。
打造文化之都,终究离不开一个“人”字,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给人愉悦。近年来,伴随上海的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白领”群体日渐扩大。创新白领人群更加需求的个性化文化样式,打造更多新颖独特的文化产品,让沪上白领人群更多的参与进来,引导他们的主流价值观,同样是上海文化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要根据白领青睐个性化文化消费的特点,来厘清适合城市白领人群的文化内容。
要借鉴成功运作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经验,比如沪上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开设涵盖健身、养生、文化修习等多方面课程,吸引了周边楼宇白领参与,一到周末都是“年轻面孔”,被誉为“青年阁”,他们开设的“国学”活动,每次都吸引周边的商务楼许多白领参加。不少社团都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街道负责提供舞蹈房、多功能厅、咖啡吧等场地,并采用出资购买服务的模式,进行社会化管理组织,这种形式符合白领信息接受的来源渠道,受到白领欢迎。因为网络和数字化文化产品,为越来越多的白领所青睐,上网看电影,在白领群体中相当普遍,白领们平均每月上网看5部及以上电影的人占26%。在新媒体消费领域,手机报、电子图书在白领中逐渐普及,看手机报的白领人数超过40%。 关注白领人群文化需求,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生活品质,对于建立健全上海文化市场和消费市场,促进文化拉动消费的杠杆作用,推进上海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绝对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上海要拓宽白领人群的文化服务空间,创新他们的文化活动和消费样式,打造更加符合白领文化消费的综合性、配套性、舒适性的文化商业地标,利用上海已经命名的80个文化创意园区、300多个不同艺术种类的文化创意园区辐射作用,发挥网络媒体和分众传媒的作用,提供高层次的公共文化产品。更好的运用社区文化设施、地标性的文化场所,遍及各个区县的文化设施和演艺场所,提供可供白领人群活动、消费、度假、聚会的文化领地,适时举办白领文化艺术节、白领文化论坛、白领读书节、白领舞林大会、白领达人秀等多样性的专项文化活动,增强政府与白领人群的文化沟通,形成上海文化服务覆盖白领人群的良好环境,建设上海文化繁荣的欣欣向荣局面。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