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你“空巢”了吗?

2011年09月13日 10:26   来源:武汉晚报   然玉

       又是一年中秋节,在这本该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却有许多人家将品尝着“对影少一人”的寂寞。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异地求学、异地工作等,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空巢老人”现象,正逼近一些城市的中年家庭,“空巢现象”正从老年蔓延至中年。(9月12日《现代快报》)

  天涯共此时之际,在合家团圆的美好祈愿下,“游子”与“空巢”成了两个莫名感伤的意象。传统悄然消逝,节日的信仰渐次模糊,直至月饼盖过月亮、漂泊代替归家……承袭千百年的家庭模式,正不断被时代刷新、重塑。只是,面对不可回避的变化,你我准备得怎样——无论人心、情感,抑或其他?

  无可避讳,“中年空巢”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融合与个性,成为一段岁月的强音,“另一个世界”必会夺走身边的“孩子”;而当程序式的劳动,成为资本复制的普遍手法,远行的儿女便被捆绑在了别处。倘若追根溯源,“亲情之痛”无非是一种代价,无数家庭为社会发展让渡出幸福。表面看来“中年空巢”,似是子女各求前程所致;但实质上,他们不过是在顺从一套庞大的效率规则。

  事实上,社会本该对上述“牺牲”有所补偿。作为发展的代价,“中年空巢”亟待引起重视。须知,子女的空间隔绝,极易演化为中年群体的精神危机。中国的家庭结构,历来重视“血缘共同体”的互济功能,无论是情感层面、还是经济层面。如果说“经济自足”尚不为虑,那么“代际亲情”的缺位,却会带来“中年空巢”难以承受之重。

  此刻,最需要唤醒的,则是稍显冷漠的社区空气。一直以来,内敛、保守、相对封闭的家庭价值,使得城市人的邻里交流少之又少。时至今日“空巢”遍地,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无疑是解救寂寞的理性选择。而前提是,社区文化去行政化,重申居民的主体地位,继而营造出有别于家庭的归属感。

  在“血缘互济”之外,建构起“社区互暖”的光荣传统,恰是“社会补偿家庭”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